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周 圆——迎接“地铁时代”绍兴既要“加速度”更要“同步跑”
发布时间:2020-05-06 来源:绍兴市政协办公室 浏览次数:字体:【

 轨道交通(地铁)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对于绍兴提升城市品质和经济实力、打造现代交通、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加速形成融杭连甬接沪区域发展大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绍兴地铁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我们及早谋划、合理规划、充分强化其关联因素对绍兴城市发展建设的龙头作用。

 一、绍兴地铁的建设现状与概况

 我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2016—2021 年),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主线、支线工程和 2 号线一期工程。

 轨道交通 1 号线主线起点为笛扬路站(不含)、终点为芳泉站,线路全长 34.1 公里,于 2017 年 7 月正式开工建设。

 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自越西路至越兴路站,线路长 10.8 公里,设站 8 座。

 与工程建设同时进行的是轨道交通沿线资源开发,重点推进 1 号线沿线镜湖梅山广场、火车站综合广场和鉴湖停车场周边等地块的开发工作。

 二、绍兴“地铁时代”的配套互动及协同建设

 绍兴地铁第一期建设预计于 2022 年完工,地铁正式开通运行距今 2 年时间,由于地铁的线长点多,其建设和运行涉及社会各层面、城市各个毛细血管,因此在这两年的建设时间中,宜提前谋划、布局、启动相关“同步工作”,构建地铁建设中“绍兴速度”的“同步优势”。

 1.启动地铁立法,尽早制定《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地铁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制定地铁法律法规,对于城市地铁的长期有效运行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全国开通地铁运营的 33 个城市中,已有 29 个颁行了相关法规 ,厦门在 2017 年地铁建设中就同步制定实施了《厦门经济特区轨道交通条例》。绍兴作为城市地铁的“后起之秀”,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立法与建设”同步进行的做法,尽早启动制定《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如对违反安全保护区管理规定、损害轨道交通设施设备等违法行为提供“有法可依”的法律支持。制定《办法》将为我市地铁及早进入依法规划建设、依法运营管理的法治化轨道打下扎实基础。

 2.地铁文明的宣传和养成。启动立法的同时,需要尽快让绍兴市民真正树立起公共出行的文明意识,建议抓住地铁在建的 2 年时间,同步开展深入社区、学校、单位的“地铁文明”宣传和教育,“地铁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使法律法规与文明意识相辅相成,助力绍兴地铁“开门红”。

 3.地铁与公交线路及停车站点的智慧构筑。根据规划,绍兴地铁不仅在地下,更有地面工程,因此地铁在建过程上,宜同步细化地面综合开发的相关项目,如推进地铁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融合发展,构建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如何推动地铁与各种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市民关注的热点。建议交通运输部门,能在地铁 1 号线正式开通前,完成与之接驳的公交线路调整,尤其规划线路在站点选址、运行时间设置、智慧化服务方面,都应提前考虑周到,让市民在人性化服务中爱上搭地铁。

 4.打造有绍兴城市特色的地铁商圈。公共交通配套之外,建议提前启动和细化地铁商业配套项目。由于地铁有重塑城市商业格局的作用,建成后能使绍兴商业由“圈”到“带”及“片”,引发城市资源的重新分配。

 绍兴地铁在建过程中,宜充分同步做好地铁周边商业形态的构建,无论是地下商铺还是地面商圈,可以根据每个站点的特色,融入绍兴本土元素,形成区域特色的商业布局,打造绍兴自己的“地铁商圈”。

 5.地铁文化的创意展示。地铁不仅是城市交通的脉搏,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地铁建设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和实用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地铁空间的文化承载与审美功能。因此,在绍兴地铁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城市文化、地区发展历史和自然主题元素,建议重点打造能体现绍兴特色、绍兴水平、绍兴文化的地铁枢纽站(由原绍兴老火车站改建),使其成为一种穿越城市、无处不在的文化符号,这也是绍兴地铁建设注重质量的更深层追求。

 6.地铁版权的规范。地铁带来的商业利益是显而易见的,房地产和商业机构也开始积极谋划迎接地铁商业时代。比如在地铁规划建设之后,地铁房将成为老百姓购房的重要关注目标。因此需及时对打“地铁牌”的市场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厘清地铁版权,如对标榜“地铁楼盘”“地铁公寓”“地铁房”“地铁店铺”等“傍”地铁产品制定相关许可制度等。

 7.地铁人才急需“抢跑”。目前全国已有 30 多个城市获批在建轨道交通,因此,地铁人才需求已呈“井喷式”扩张。绍兴地铁还有 2 年通车,预计开通后需要 3000 名左右地铁运营人员,地铁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已经显露,宜趁早启动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目前绍兴市轨道交通集团已与绍兴本地 4 所职业学校、大专院校,达成订单式培养,但有地铁运行专业经验的劳动技能人才、国内知名院校轨道交通专业应届毕业生,依然存在巨大缺口。因此,建议在大力“孵化”本土地铁专业人才基地的同时,加大对地铁专业人才,尤其是劳动技能型人才引进力度,借鉴厦门、南宁等城市对地铁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制定奖励及补助政策,引进和留住地铁人才。

 8.营造全城共迎“地铁时代”的氛围。地铁对绍兴这座古城是“千年一回”的新鲜事物,为形成全社会共建共迎地铁时代的氛围,建议可分年度开展“迎接地铁时代,绍兴如何更快更好?”(2020 年);“建设地铁之城,我可以做些什么?(2021年)”“地铁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2022 年)等专题大讨论,从机关(服务)、单位(配套)、社会(协同)、个人(素养)等各层面围绕主题,把自己“摆进去”,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和文明度。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