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是享有盛誉的江南水乡,境内河道纵横交错,通江达海。自古以来,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水资源优势,使绍兴的水运交通十分发达,绍兴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至 1990 年底,全市仍有通航里程 1136.5 公里,各类船只 51472 艘,年客运量 184 万人次,货运量 1282 万吨,分别占全市客容量的 3.9%和货运量的 44%。也就是说,当时的绍兴水上货运量在全市货运总量中几乎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 但目前,绍兴的水上交通运输已无优势可言,货运功能渐趋弱化,只占货运总量的 11%左右,客运亦渐渐退出交通主板。究其主要原因:一是陆路交通建设快速发展。铁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使陆路运输越来越快捷方便,加上私人机动车的普及等,都对水上运输带来了巨大冲击。由此也使人们对水上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发挥有了观念上的根本改变,水上运输已从昔日交通运输的重要支撑转为今日的“锦上添花”。二是水路交通运输线缺乏系统谋划。特别是航道和港口码头综合园区建设远远落后于杭、嘉、湖三市及正在快速崛起的金、衢两市,成为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最大短板。三是水上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特别是随着船舶大型化后,航道上桥梁过低,航道欠宽的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认为,绍兴水运的自然禀赋资源非常优越,参与大湾区建设,融入长三角经济,绍兴离不开水运的支撑,绍兴城市综合交通建设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好水路资源。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要高度重视水网设施建设,把水运建设发展当作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形态再造、城市差异化发展的大事。据调研,三条 1000 吨级船舶,超过一列火车的货运量,我市目前船东打造货船,最小也在 500 吨级,可以说是运载量大,环境污染小,运输成本低。目前列入部、省规划的水运基础建设项目,建安经费大部分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负担。绍兴如果再不抢抓机遇,就会落后于其他城市。建议统筹规划、系统谋划、抓住项目,加大水运建设投入,用足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充分发挥水上交通的优势。 2.发挥“两江”航道作用。钱塘江和曹娥江是具备通行千吨级海轮的重要航道,而且通过杭甬运河大通道可以北通苏沪皖,东达宁波舟山港,有发展海河联运的先天优势。曹娥江航道沟通湾区南翼水运主通道杭甬运河,足以承载绍兴柯桥、越城、上虞、嵊州及新昌的建筑材料、商品货物等运输之需,应规划提升通行条件,沿线建设一批具有多式联运条件的综合园区。 3.挖掘海河联运条件。谋划出海船闸,建设滨海港区和杭州湾港区等外海港区,与宁波北仑港、上海洋山港联合起来,满足天然气、商品货物的外运需要,从滨海新区未来发展需求来看,国土与空间规划应该尽早考虑起来。建议在滨海大桥上游临江建设沥海综合港园区,做大做强港口产业,设立海关商检机构,方便外贸企业报关通关。 4.构建内部水路通道。规划推进区域内“一横二纵”航道网,即建设曹娥江与杭甬运河通道工程(杭甬运河绍兴滨海连接线),消除杭甬运河与曹娥江联系瓶颈,运河向北延伸至滨海,提升绍兴的水运价值。建设迎阳闸河——八四丘河或西闸干河湾区疏港通道,柯海线疏港航道(滨海大河),打通海河联运内河疏港通道。 5.规划建设综合项目。要在用好用足既有码头港区基础上,再重点发展曹娥江及“一横二纵”航道沿线港区码头。规划建设一批港区+物流+园区综合项目,将滨海水运与萧山空港、跨杭州湾铁路物流、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结合起来,形成超大规模的多样联运物流园区,其体量和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6.尽早打通水路瓶颈。目前,绍兴部分航道出现新建道路和桥梁标高过低、限制船只通行等问题。不仅影响了货物运输,而且也影响到整个旅游线路的开发。如二环北路的喜临门大桥、中兴路的长桥段、钱清镇市场段、陶堰至皋埠段等桥梁就成了浙东运河上主要的梗阻节点,使水上游的旅游业态陷入尴尬的境地。其它航道也存在类似情况。建议属地政府对这些影响水上交通的节点尽早予以拆除重建,疏通航线,恢复运输。 7.逐步推出水上公交。“以船为车”是绍兴客运曾经的历史。随着市区内部水路的连通以及航道瓶颈的消除,绍兴重振客运市场,推出水上公交是完全符合交通发展需要的。建议交通部门统筹谋划,合理安排线路,加大硬件投入。可以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几条线路上先行先试。如市区通往镜湖新区、柯桥、上虞以及环城河沿线等线路。要建设好沿线停靠码头,加密水上公交班次,提高水上公交行驶速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先让市民免费试坐一段时间,待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推广。相信水上公交的推出不仅能适度缓解陆上交通拥堵问题,也能成为绍兴交通运输线上的一道风景线。 绍兴如果能充分谋划水上交通运输线路,将其纳入到长三角一体化和融杭联甬接沪的重大战略之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挥绍兴传统的水路优势,那么绍兴做强水上运输产业,重振水运辉煌就一定能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