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就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作出重大决策和部署,这是顺应历史、顺应形势、顺应民心的清醒之举和前瞻决策。以治水为突破口,加强环境治理,倒逼转型升级,重构产业体系,提升城市品质,打造旅游名城,会起到纲举目的作用,让人们依稀看到了重振“东方威尼斯”风采的远景。
半个世纪来,绍兴古城一直享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其实凡到过欧洲者都知道,那个西方威尼斯水城也不过如此,无非是那些“刚朵拉”游船可以与我们的“乌篷船”媲美。但“东方威尼斯”这个美名确实曾给绍兴带来无尚的荣耀和无限的遐想。近几年来,城市的建设、交通的改造、人口的涌塞、环境的污染等不同程度地使古城绍兴离这个美名渐行渐远,人们羞于敢称这个引以为豪的美誉了。
重建,并非推倒重来,不能割裂历史,应当传承水城文脉,捋顺水城肌理,再现水城文明,应着重在整治和提升上做文章下功夫。重建,就是要整治因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对古城水城造成的破坏性遗存,提升既符合历史本真又符合二十一世纪发展要求的水城品质,使绍兴水城重现明代丞相刘基所说“语东南山水之美者,莫不曰会稽”的美景。
为此建议:
首先,前瞻谋局,统筹规划。要科学区分老水城、新水城,明确不同功能特色,既分类实施,又有机统一,做到“水清岸绿、天蓝气爽、城水相依、人水相亲”,“宜居、宜业、宜游”。应该将环城河内8.3平方公里的绍兴老城的重建,与内环河之外的绍兴新城包括镜湖新区、柯桥新城的建设有所区别,因为老城承载的历史、文化、河道、桥梁、建筑形态等元素与新城是不一样的,两者的定位和功能也要有分有合有侧重点。如果说老城以后侧重于发展宜消费、宜休闲、宜旅游的业态,重建上要更加注重水城的生态本真和原汁原味,那么新城要侧重于布局那些无水污染无空气污染的新兴产业、商务办公和高层居住,可以在与老城水系相连通达、风貌基本协调的情况下,适度放胆放手,探索建设新型的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水城。尤其是作为绍兴大城市各大组团的枢纽和“绿心”的镜湖新区,不应在其国家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和外围保护区规划安排过多的公共建设项目和商业房产项目,要确保水乡新城的空间疏密有致、“绿心”生机盎然。
其次,突出重点,抓好落脚点。应该将绍兴的“古城、名城、水城”这三块金字招牌进一步放大,大力发展8.3平方公里的“全城游”,使绍兴老城逐渐成为有国际影响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放眼国内外,我以为目前做得比较好、游客火爆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是同时具备“古城、名城、水城”这三块金字招牌的,国外威尼斯、夏威夷没有,国内平遥、凤凰、丽江古城都没有;苏州名人没有绍兴多,也没有绍兴的有名;而绍兴具备真正的“三城一体”,全方位多元素,内涵十分丰富。目前,古城旅游还是不够火爆,交通的便捷和景区的单一反而使绍兴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上处于被周边城市边缘化的危险。“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全城游”是一个十分富有前瞻性的好课题,早几年就提出了,也部署了,但缺乏扎扎实实的强有力的推动和建设,缺少全社会多部门的支持和行动。现在重建水城是个很好的契机,能不能借此在“全城游”上有重大的突破和深入的推进?我以为是时候了!而且如果再错过这个机遇,在时间和空间上,绍兴旅游将会不进则退!只有“全城游”搞好了,才能以此为龙头辐射、拉动“全市游”,也只有以古城这个大景区拉得动、辐射得了全市的城乡中小景区,否则,没有一个住得下来、走得开去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市游”仍是一盘散沙。
在重建水城、发展“全城游”过程中,要有大思路、大手笔,具体可考虑以下内容:
1. 下决心迁出三分之一的老城人口,既可繁荣新区,又可减轻老城拥堵,让游客到台门、里弄民宿,留住更多过夜游客。
2. 将市区的解放路改造成风情休闲步行街,以此把书圣故里、仓桥直街、鲁迅故里等几条老街有机串联起来,达到“全城游”的可畅游性。
3. 恢复旧时“山阴不管、会稽不收”的府河,重挖、打通老城内河系统,使最具绍兴水城人气和特色的乌篷船畅通无阻。
4. 进一步整治装点内环河,在两岸点状建设可赏可玩的景观和节目,使目前常被游客诟病的不温不火的环城河画舫游能增加活力生机。
5. 打造一条连接绍兴古城与柯岩湖塘的古鉴湖水上游线,因为省里立法保护的鉴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就是这个范围,也是水乡风情的精华,沿途中间几个景点可作为游客上下码头的节点。
6. 引领休闲度假趋势,打造古城“慢游”的中低端休闲娱乐业态,加快开发迎恩门古水街和黄酒文化园。
7. 抢先机发展“游艇经济”,招商引资,建设游艇俱乐部,规划设立若干码头和区域,发展高端休度假旅游,让游艇在新、老城之“六湖”中畅游。
【 通联:市区延安路老博物馆一楼,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电话:88056065,13706758110】
朱世圻:关于绍兴水城旅游发展的建议
内容: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以治水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的指示精神,谋求绍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决策部署。水城重建是对水资源和水文化的再挖掘、再整合,优化了旅游环境和投资环境,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空间;产业重构是对旅游业态的再调整、再升级,强化了产业要素配置,延伸了旅游产业链,增强了发展后劲。水城旅游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水城旅游现状和问题
绍兴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鉴湖、古运河、环城河等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些古老的水系沿岸分布有众多的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成为了水城中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古建筑、古民居、古街巷、古纤道、古石桥与水城相得益彰。水乡民俗、地方名人、历史传说丰富了水城的文化内涵。人文旅游资源使水城更显魅力,提升了旅游开发的价值。绍兴水城旅游资源呈点状式分布,绍虞平原主要分布着河流、湖泊、滩涂,现已开发的有环城河、古城内河、镜湖湿地公园、柯岩和东湖等,有乌篷船古城景区游和游船区域游两种形态。
目前水城旅游存在资源利用率不足,市场经济效益不明显,没有形成主要旅游业态,水上旅游游客量、旅游收入偏低等问题和不足。
二、水城旅游发展布局
重点构建“一核两圈四区”的水城旅游空间布局,以曹娥江、浦阳江两大水系为脉,作树状延伸,实现“区内水上慢游、跨区水上贯通”的全市水城旅游系统。
“一核”是以8.3平方公里的“古城”为核心,结合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有效利用古城建设成果,通过截污、疏通、景观布置等形成完整的古城水上旅游产业链。利用乌篷船为主要水上交通,设立专用码头,统一着装、统一管理,使之成为绍兴旅游的亮点和特色。
“两圈”是指环城河休闲旅游圈和外环河周边辐射圈。环城河休闲旅游圈采用具有绍兴越国风情的仿古画舫以及风格多样的船舶作为交通工具,开辟环城河游线,设鉴水苑、治水广场、百花苑、迎恩门与黄酒文化园、迪荡等特色码头,白天可作为水上巴士,夜晚开辟为水上夜游,并在沿河主要景点、商业街区和交通集散地设置旅游交通码头,方便游客自由上下,形成水陆互动格局。外环河周边辐射圈依托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会稽山旅游度假区、东湖等诸多景点,通过水道相互贯通,开辟发散状水上旅游线路,实现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域的双向互动。通过有效整合水陆资源,把市区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意境,打造绍兴特有的水生态和水文化景观。
“四区”是指古鉴湖文化旅游区、六大湖生态景观区、古运河遗产保护区、曹娥江休闲运动区四大区域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水上旅游区域和承载水上旅游发展的四大集聚区。
1.古鉴湖文化旅游区。以展示山阴道上画境,重塑鉴湖乡野诗意,围绕“江南文艺复兴示范区”为主题,沿线建设鉴湖文化创意园、马太守庙、传统民居区修缮及沿线环境改造等。重点开发“十里鉴湖·十里湖塘”旅游项目、古鉴湖旅游综合体等。
2.六大湖生态景观区。以镜湖为核心,依托滨河绿地和六湖环湖绿地,深入挖掘植物景观及相关植物文化的旅游价值,重点突出水上森林、十里荷塘、梅山梅园、青甸秋韵、迪荡樱花、袍江两湖滕廊等主要植物景观,连接整个六湖景观及临近旅游景点,构建80公里的城市旅游慢行系统。重点开发休闲度假、垂钓摄影、高档会所等项目。
3.古运河遗产保护区。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展示运河水体文化内涵,以休闲度假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大运河沿岸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形成浙东运河遗产、水乡风貌及民俗文化旅游观光带,使游人在旅游休憩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重点开发运河城镇、运河村落、古桥和古纤道等遗产体验旅游线路。
4.曹娥江休闲运动区。以曹娥江大闸为核心区域,在充分挖掘船闸文化,依托大闸晨曦、名人说水、八仙过海等大闸十二景的基础上,利用曹娥江水系,将曹娥江流域打造成为集运动、休闲于一体的水上运动康体旅游区。重点开发游艇俱乐部、帆船(皮划艇)水上训练项目基地等水上运动项目。
三、发展建设措施
1.做成几条招牌游线。整合资源,推动产品开发。如古城区内河及环城河游线、镜湖湿地游线、鉴湖文化休闲游线、滨海水上运动体验游线、古运河水韵游线等。通过重点打造的游线,串起景点,融合城市,提升产业。
2.打响几个品牌节点。通过整合提升,重点打造几个成熟的水城旅游节点,通过重点节点的打造,提升旅游人气,完善配套网络。再以品牌节点为中心,从点到线、面的扩展和延伸,提高整体的发展水平。
3.完善设施强化保障。规划先行,依法科学建设和管理。紧紧围绕水城旅游重点节点和游线组织,从大城市大旅游大产业的角度,完善配套设施。各有关部门、行业,应密切配合支持水城旅游发展,把支持发展落到实处。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细化和深化现有的水上旅游服务标准,规范旅游市场,促进区旅游业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