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专题 >> 委员之声
沈荣根——利用浙东引水再建碧水绍兴
发布时间:2014-02-15 来源:民进绍兴市委会浏览次数:231 次字体:【

沈荣根委员代表民进绍兴市委会的发言

——利用浙东引水再建碧水绍兴

  一、浙东引水工程基本情况

  浙东引水工程是省政府实施的跨区域、跨流域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 2012年4月引水河道与杭甬运河接通,并于2013年2月28日至3月27日,进行了历时28天的试通水,平均引水流量为50立方米/秒左右。试通水期间,引水进口的水质总体较优,据检测,除氨氮为Ⅳ类,其余主要项目生化需氧量达Ⅰ类,高锰酸盐指数达Ⅱ类,总磷为Ⅲ类。

  二、浙东引水流经我市的主要河道及试通水期间水质改善情况

  浙东引水沿西小江经柯桥区杨汛大桥进入我市,在钱清自北而南分四路,分别进入我市杭甬运河、三江大河、马山闸西江和浙东运河。地处北面的杭甬运河和三江大河两路,因地势低、流程短、输水能力强,成为引水工程的主通道,二者后段合二为一,经新三江闸注入曹娥江。马山闸西江一路,过钱清、东浦、马山等地,最后经马山闸注入曹娥江。浙东运河一路,经柯桥区、越城区和上虞区东关等地,最后经上虞区的塘角船闸注入曹娥江。由于马山闸西江和浙东运河两路偏南,地势高,流程长,除前段有一定流量外,中后段基本没有流量到达。

  因此在试通水期间,我市北部河网水质改善较为明显,根据环保监测站数据显示,杨汛大桥、解放大桥、孙端大闸等几个监测断面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杨汛大桥监测断面水质,由劣V类变为IV类,提高了两个等级,其中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改善更为显著。但萧甬铁路以南的鉴湖水域、环城河等河网水环境,因流量小或没有流量到达,改善作用并不明显。

  三、我市目前河网水质仍不容乐观

  经过历时6年两轮“清水工程”,包括引水、截污、河道清淤、清草保洁、沿岸垃圾及违章清理等长效管理机制,我市城乡水环境面貌不断改善。但目前河网水质仍不容乐观,与市委、市政府重建水城的总体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许多河道还不能下河游泳,要完成第三轮清水工程确定的“消灭 V类,确保IV类、力争III类”的硬任务,还很艰巨。曹娥江引水工程仅对平水东江、南环河一带改善较为明显,由于水量有限,难以对更大范围的河网水质改善发挥作用。根据市环保部门今年10月份监测显示,我市河网水质仍有8个监测断面呈Ⅴ或劣Ⅴ类水,特别是城区内河水质更差,改善河网特别是城区内河水质仍面临较大压力。

  四、利用浙东引水改善河网水质的对策措施

  鉴于我市河网水质现状,利用浙东引水进一步提升河网水质有其必要性,对此我们建议:

  对策一,科学调度。对于萧甬铁路以北,包括柯桥区、镜湖新区、袍江开发区等,可通过科学调度改善水质。目前,浙东引水主要经杭甬运河、三江大河,我市可通过控制新三江闸开度,减少浙东引水从新三江闸进入曹娥江的水量,迫使浙东引水向南增加流经马山闸西江和浙东古运河的水量,利用浙东引水改善沿线区域水环境,进一步提升瓜渚湖、犭央犭茶湖、迪荡湖等湖水水质。

  对策二,工程措施。对于萧甬铁路以南区域,包括南运河、鉴湖、青甸湖、环城河等,可通过工程措施改善水质。在钱清附近合适地点建泵站翻水,使浙东引水在萧甬铁路以南沿南运河、鉴湖,一路向东到达市区环城河。为防止水流提前北流,可对风则江以西(不包括风则江)南北向8条河道建节制闸进行调节。这样可全面改善萧甬铁路以南的湖塘、柯岩、鉴湖、青甸湖及环城河的水质。

  五、对策建议的可行性分析

  1.效果分析。浙东引水水质优、水量大,引水流量50立方米/秒,是曹娥江引水工程流量的5倍。正常引水每个月可达一亿立方米以上,我市河网蓄水量约为2.5亿立方米,理论上2-3个月就可将河网换一次水。柯桥区实施的活水工程,2013年一期工程已建成投运,通过建泵站翻水和水闸节制调节,将浙东引水引入柯桥主城区,使得柯桥主城区水质明显改善,得到社会一致好评。可以预计,通过上述科学调度及工程措施相结合,必将全面改善绍兴河网水质,对于实现我市河网“消灭 V类,确保IV类、力争III类”的目标必将发挥关键作用。

  2.对防洪排涝影响分析。科学调度浙东引水对洪涝不产生影响。至于工程措施中在萧甬铁路以南区域的8条河道上建节制闸,可从建设和运行管理两方面确保防洪排涝安全。对节制闸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排涝要求,确保闸的过水断面满足防洪排涝要求;在平时运行管理中,引水和排涝不会同时进行,即排涝不引水,在防洪排涝期间,浙东引水将全线停止引水。在洪水期间,可按排涝调度指令,提前打开节制闸,所以不会影响排涝行洪。

  3.对通航影响分析。2013年底杭甬运河开通以后,萧甬铁路以南的过境船只已经明显减少,但区间内水运需求还将继续存在。所以在航道上建节制闸必须满足通航要求。也可从建设和运行管理两方面满足通航要求。在建设阶段,航道上节制闸的建设必须满足通航要求;在平时运行管理中,航道上节制闸可实行定时通航管理,既满足通航要求,又不影响引水改善水质。

  4.对交接断面水质影响分析。利用浙东引水改善河网水质,既是生态环境的现实要求,也与浙东引水工程“兼顾改善沿途萧绍平原和虞余慈北部平原水环境”的设计目标相符合。尤其在当前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环境改善的情况下,更有其合理性、必然性。对交接断面水质,在引水初期必然会产生一些影响,但流水不腐,引水一段时间后,原有的污染存量将逐渐减少,对交接断面水质的影响也将逐步减小。必要时,可以根据水质检测合理调度,减少或停止翻水等措施,确保交接断面水质达标。

  5.对治理污染问题影响分析。浙东引水改善河网水质实施后,有人担心治污力度会降低,其实污染治理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进一步加强。清水工程必将倒逼我市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

  6.工程措施的投资成本分析。对策二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一座泵站和八座节制闸(泵站规模按20立方米/秒考虑),初步估算对策二工程措施总投资在1.8亿元左右,年运行费包括电费、人员及维修经费等在1500万元左右。总体看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在可控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利用浙东引水,再建碧水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二十年前,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建设小舜江工程,彻底解决了绍兴的饮用水问题。现在,利用浙东引水,再建碧水绍兴,必将全面提升绍兴河网的水环境。并以此为突破口,有力推动我市水城建设。

  为此,我们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组织力量开展前期调研,进行科学规划和方案论证,尽早组织实施。同时,借我省“五水共治”东风,积极向省政府及省级有关部门建议,浙东引水要及早进入正常引水,要将原设计仅在干旱期引水调整为全年常态化引水,最大限度发挥浙东引水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  别

  绍兴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科学技术界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