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专题 >> 委员之声
屠剑虹——畅通古城水系重现水城风貌
发布时间:2014-02-13 来源:市政协办浏览次数:字体:【

  市政协文史委  屠剑虹

  绍兴在历史上是一座享有盛名的水城。从越王句践建立越国都城始,历代当局者都十分重视河道的疏浚治理。至清代,城内共有河道33条,总长约60公里。城内街河相依,一河一街、一河二街、一河无街的布局,构成了“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典型水城风貌。这种街河相依,内河与环城河、外河互为贯通的水城格局的形成,是与绍兴的地理环境、水势流向、经济社会的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历史的凝聚,文化的沉淀,更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长期以来,人们把河道视为城市的生命,交通的脊梁,没有河道,就没有绍兴这座水乡城市。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水城的形象已不能与昔日相比,虽然近年来经过环城河整治和清水工程的实施,城市的水质已大有改善,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内河水系不畅。绍兴河道是历代建设者们因天材,就地制,顺水势,经科学规划、精心设计而形成的,水系的畅通解决了全城交通航运、生产生活用水、地面雨水排泄、城市消防、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等问题。但因建国初期的数次填河筑路,目前古城内只存17条河道,且南北、东西互不贯通,断头河多,水系不畅,水路不通。加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路面硬化率不断增加,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造成城市排涝不畅,一旦下大雨,城区的部分地段出现严重积水。由于水路不通,古城水上游、乌蓬游以及全城游等无法真正做大、做响。

  二是河床淤高,特别是人民路以南几条河道河床淤高的问题更为突出,桥梁拱顶与水面相距太近,影响船只通行,使水上旅游线路难以串连。河床淤高的问题还造成河道蓄水率少,水流量小,河水的自净能力减弱。

  三是水城风貌弱化。粉墙黛瓦的传统建筑逐步减少,建筑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水城基本格局大多都已破坏,街随河走,河连桥路,舟楫穿梭的水城风貌有待加大力度打造;

  四是污水直排现象尚未完全改观。据水务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市区生活污水收集率实际只有60%左右,未纳管收集的污水基本直接排入河道,河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绍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名,水兴则城兴,水美则城美。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建水城”决策,为重建以古城为核心的传统水城带来了契机,我们应当更充分用足“水”优势,做好“水”文章。现对重建传统水城提出几点建议:

  一、畅通古城水系。要加强对现有河道水系的保护,并根据水网格局,重挖流水必需的河道,使东西、南北向水系畅通。改变目前古城内河道水系不畅、水路不通的现状。

  建议一,重新开挖东起府河,西接府东河的前观巷河,其理由有:一是该段河道如能重新开挖,将使该河道与鲁迅路河、府河、仓桥河贯通,使鲁迅故里历史街区和前观巷历史街区、越子城历史街区、西小路历史街区相通,有利于水上景点的串联。二是能有效改善水质。目前府河与鲁迅路河的水质明显好于仓桥河,原因在于府河与鲁迅路河道的水是从南门泵站翻入环城南河的水,而仓桥河的水是从螺丝畈泵站翻入后流经府东河到绍兴饭店旁的环山河,污水的出口在胜利大桥,出去后的一部分污水应螺丝畈泵站的引力又重新回到了原泵站,污染了环城西河。若能将前观巷打通,即可将南门泵站做大,将环城南河翻入的水直接流入仓桥河和环山河,螺丝畈泵站可以开得小一点,仅起到补充翻水的作用。通过水系循环有利于改善水质。三是拆迁成本较小。前观巷两侧现有建筑多数都可保留,河道贯通后可考虑一侧为背河民居,一侧建临河民居,形成一河一路的格局。背河民居可先拆迁,待河道开挖完成后再恢复民居,拆迁的居民仍可考虑回迁。

  建议二,将重新打通府河北段列入“重建水城”的规划之中。府河是绍兴历史上最有名气的一条城区主干河道,南起南门,北至江桥,折东经香桥出昌安门,北流入三江口。而主脉中间支河甚多,皆通舟楫。绍兴城内山阴、会稽两县曾长期同城而治,而这条府河也就成了山阴、会稽两县的分界线,府河又名城河、市河、官河,足见该河道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目前,从咸欢桥以北至小江桥一段的府河北段河道已改成涵沟,河底淤积严重,污水直通涵沟。由于涵沟长达1527米,又处于地下封闭状态,洞内缺氧,存在沼气等有毒有害气体,每次清淤难度和安全风险较高,且投入的成本也较大。现府河北段上面的一些建筑多为国有产权,可考虑对部分沿街无历史价值的商业建筑予以拆迁,使府河北段重见天日,拆迁出来的多余地块,可以改造为非机动道、停车位或滨河休闲小品,沿街可开辟公交车专用道等,既有利于疏散解放路上的商业和交通流量,打造一条休闲商业街,也可以将布业会馆等历史文化景点显露出来,增加历史内涵,使整条解放路上的环境得以改善。开挖府河北段可考虑明河与暗河相结合的疏通方法,即在华谊大厦和东街绿化广场、秋瑾纪念碑广场前、布业会馆前、月池坊牌坊前等几段可考虑恢复明河。秋瑾纪念碑广场前处可设船埠头,以方便游客上下,越都大厦这一段应原河道处已建有地下停车场,可考虑绕道开挖。暗河中可布置亮化景观。拓宽暗河与开挖明河相结合的方法,既可避免解放路上大型建筑的大拆大建,减少一定的成本,同时暗河与明河的相际交替还可解决府河北段长期淤积,有毒有害气体集聚,排水不畅的现象。府河的贯通还可以沟通古城内整条游线,实谓纲举目张。府河街北段暗河的拓宽与开挖,情况相对较为复杂,成本相对较大,建议列入重建水城的中、远期规划中,待条件成熟后再实施。府河北段打通一旦列入规划中,整条解放路的规划布局与城市建设就都应严格按照规划操作。

  建议三,适当抬升中兴路长桥标高。长桥是建于宋嘉泰年前的古桥。现已改建成现代桥梁,桥面为沥青路面,与中兴中路相交,路桥下为暗河,由于桥孔很底,仅起到流水作用,难通船只。建议适当抬升桥梁拱高,使长桥拱顶与水面的距离增大,若再把阻碍船只通行的长桥原有老桥墩作高度切割,那么长桥暗河经亮化后即可行驶乌篷船。长桥暗河一旦通航后,可恢复迎恩门至都泗门的水路,这条东西向的水路,为城中运河,是城市河道中的主脉,历史上这条水路的运输十分繁忙,而长桥是这条运输线的中间停靠站,在长桥设有船埠头,供船只停靠。这条东西向的水路打通后,可恢复长桥船埠头,使八字桥与书圣故里、鲁迅故里的水路串通,有效改变目前八字桥历史街区游线太短,景点太小的状况。此条水路若能恢复通航,还将为浙东运河绍兴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现灿烂文化,再展水上魅力。

  以上三条河道的开挖疏浚及沟通,对城市的防洪排涝、改善水质、水上旅游线的串联和提升水城形象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二、提升内河水质。目前内河的水质浊度较高,外河水质直接影响内河的水质。

  建议一,通过翻水把环城河水引入的东廓、南门、螺丝畈、竹木市场四个泵站进水口前建设净水池,通过在泵房前增设过虑净水池,可有效提升内河水质。

  建议二,深挖或疏浚内河河道。目前古城内南片的河道河床较浅,影响水质,建议可对罗门江等宽度较大的河道,适当深挖中心河床10至30公分。吕府前的一条河道原名新河,填河筑路后,剩下的一段成了断头河。西段虽与西小路河相通,但水系不循环,水路不通,影响水质,建议对这一段河道作适当深挖。通过深挖河床,可增加河道的蓄水量及自净能力。府河、鲁迅路河、投醪河、金刚庙河、缪家桥河、东西咸欢河、稽山河、萧山河等河道因宽度较小,深挖将影响两岸河坎及建筑安全,建议适当挖深中心河床5至10公分,重点应是经常疏浚,去除淤泥,增加蓄水量。同时,通过改造南门泵站,使水流量加大,加快内河河道的流量,起到改善内河水质的作用。

  建议三,严禁沿河商店、民居将生活用水和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对沿河排污管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建立一河一档,制定一河一策,将沿河民居的污水统一纳入城市排污网,实行古城区全面截污纳管。

  三、重现水城风貌。畅通水系,净化水质是重现水城风貌的关键步骤,而古城河道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提升改造也至关重要。一是保护一河一街、一河两街、一河无街的水城格局,以及各式桥梁、河埠等,注重保护沿河建筑粉墙黛瓦以及小桥流水的传统建筑风貌,特别是重视对历史建筑和遗址的保护利用,这种以河流为骨架,街坊临河,街随河走,河连桥路,宅第傍水的城市布局,体现了绍兴水城的风貌特征。同时,以古城内的府水、塔山、蕺山为制高点,严格控制新批建筑高度,确保古城空间轮廓和视廊的通透性,二是拆除有碍水城风貌的违章建筑,劝导居民不将杂物堆放在沿河边,劝导沿河居民不在河埠洗衣物、倒垃圾,自觉尽到美化河道、美化环境的义务。三是古城河道沿河一带宜铺设青石板,做成一条休闲带,建一些典雅精致的建筑小品,为确保安全,沿河设置隔离栏,并种植盘花,美化环境。沿河商铺可开发建设旅游休闲茶吧、点心吧之类,创建慢节奏的生活环境,使游客在水边享受一份惬意和宁静。环城河沿河的地段较为宽阔,可布置绿化带和绿化广场,同时对现有绿化、亮化进行提升改造。四是挖掘河道历史文化资源,规范河道地名。目前全市的17条河道名称没有规范统一,如仓桥直街西侧的河道,有仓桥河、府东河、环山河等多个名称;三味书屋前的一条河有鲁迅路河、都昌坊河等数个名称,还有一些河道的名称是相关部门各取其名。在有关部门的资料中,反映每条河道的名称和河道长度的数字各有不同。建议应明确界定每条河道的起始点和终止点,精确测定河道长度,给后人留下真实的河道资料,相关部门对河道名称应作统一梳理,尽可能恢复、沿用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河道名称,以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彰显水文化的生命力。五是对古城内的湖、池、古井等作全面保护。绍兴作为水乡,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湖、池、古井与河道一起成为绍兴水城的风貌特色,有着很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要对古城内尚存的湖、池、古井等进行保护,使其清水长流,特色永存,水系更为完整。六是建设古城水上旅游的集散码头。在交通便利的适当地段,合理规划布置若干个古城内河水上旅游集散码头,设置旅游车辆中转停靠站,有利于推进古城水上游。

  总之,重建以古城为核心的传统水城,就是要水系畅通、水质清澈、水上景点相串,建筑风貌凸现传统特色,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水相亲。水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工程,建议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利用古城的水系脉络,开发保护珍贵的河道资源,以真正打造“水在城中,城在水上”的江南水城。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