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一座有着4000多年文化积淀和2500年建城历史的文明古城。绍兴的风情习俗和人文景观,在历经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风韵,其珍稀性、独特性早为世人所知、所见,由此也成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毫无疑问,这种文化资源的战略优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因势利导的策略问题。
为此,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城市规划建设、文化产业拓展、文物保护利用不能着眼于短期效益,而应放眼中长期效应。摒弃任何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搞“毕其功于一役”的所谓“政绩工程”, 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最佳结合。二是营造文化的制高点,围绕浙东文化的精髓,通俗的同时避免恶俗与伪民俗。一座城市的人文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要将绍兴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要使绍兴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营造文化的制高点,相对于旅游开发则是在提高观赏性和提升文化内涵上下足功夫,围绕浙东文化“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精髓,大力弘扬浙东文化“务实”的文化核心,通俗的同时避免恶俗与伪民俗。三是惠及民生,不能仅仅停留在个别的利益集团。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的旅游发展观,把旅游产业作为城市的经济增长点,把旅游开发与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总体而言,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要“立足绍兴、走向全国、放眼世界”,从国际、国内和本地着手,具体可以进行几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国际城市文化的互动。一方面,利用绍兴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进行城市文化名人的对话。从洪荒时代的大禹到20世纪的周恩来,绍兴的历史名人几乎涉及政治、文化、艺术、军事等社会各个领域。以名人文化为载体,进行城市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其实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如丹麦的“安徒生年”等。举办这些活动,不仅宣传了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也拉动了国内经济。如2006年丹麦在举办“安徒生年”时,前往该国的旅游者数量创下历史新高。我们不妨先从友好城市入手,确定几位公认的文化名人担当“文化使者”的重任,与有关城市等量级的文化名人进行“对话”,如鲁迅与日本的藤野严九郎,鲁迅与俄国的托尔斯泰等等,相信“名人会”的结果,不仅是中西方文化的互动,最终也会提升绍兴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开展文化名人展览交流。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绍兴名人文化,深为海内外、境内外人士所喜爱,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素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尚处于沉睡状态,有的已处于缺失状态,也有的只闻其名而不识其人,更鲜知其事。所有这些,都必须经过专门的研究、整合、梳理,基于“读图时代”信息传递的需要,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展览,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开展文化名人交流。
二是进行国内大众传媒的推介。一方面,有计划地投入制作民俗风情、人文景观等影视作品,对绍兴历史文化进行整体文化营销。在体现观赏性、审美性的同时,坚持历史的原真性,突出人文关怀,提升文化品位,切忌粗制滥造,化钱复制恶俗和伪民族文化的东西。另一方面,推出文化名人故事图书系列。我市以前曾出版过《名人往事》、《绍兴名人传略》一类地方书籍,尽管内容较为详尽,但主要采用文字记述,重在史料考证,相对比较专业,不利于推广普及,而文化名人故事图书系列直接面向大众,简明扼要又图文并茂,可以作为“营养快线”和“心灵鸡汤”满足不同层次人们与日俱增的精神需求。
三是致力本市旅游环境的优化。一方面,规划建设要将绍兴的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吻合。以城市建设为例,高楼大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人为的”粉墙黛瓦毕竟不能代替历史,更谈不上文化价值,因此二者在量的配比上一定要处理好度的关系,避免大量仿古,代替真正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让古老的历史文化在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中生生不息。另一方面,提升民风,营造优美的旅游环境。只有纯朴的民风、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让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是营造优美的旅游环境的首要条件。为此我们不仅要在市区中小学中普及推广以“读名人文章、讲名人故事、学名人精神”等为主题的“绍兴名人经典诵读”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诵读中获得名人经典文化的熏陶和修养,接受名人精神的影响和教育,而且更要在广大市民中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相关知识,宣传绍兴市市民守则和市民“七不”行为规范,推广普通话,倡导文明新风尚,让文明之花在古城大地遍地结果。与此同时,还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大力扶持民间旅店,提供特色古城游项目,既解决部分市民就业问题,也使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惠民、福民。(钱小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