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关于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发布时间:2011-07-26 来源:市政协办浏览次数:字体:【

绍兴市政协之友联谊会文化咨询组


 


   我市镜湖新区已由建设部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为浙江省首个城市湿地公园。这块曾被称为“荷叶地”、“绍兴大城市之肾”的宝地,今后定将在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会文化咨询组邀请了部分熟悉绍兴乡土文史的老同志以及多年从事城建、文物、园林、农林方面的专家,于7月28日和8月11日举行两次专题座谈会,并去梅山、犭央 犭茶         湖作了实地调查考察。同志们通过查阅文献、现场踏看、回忆思考,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我会理事会全体同志又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讨论,现分别整理归纳如下,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           关于注重湿地公园的特色问题。


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现已有了正确的定位,这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之外,似应注重自己拥有的特色。镜湖湿地公园处于江南鱼米之乡之中,又处于历史文化名城之中,这两者都是它与其他湿地的不同之处,也就是独特优势之所在。绍兴的山水文化、酒文化、石文化、桥文化、农耕文化等等都应当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反映,以显示“人无我有,人少我多”的特色。


二、           关于梅山的保护和建设。


梅山是湿地公园的主要景点和窗口,首先在梅山起步的这一举措,是十分恰当的。此山高七十八米,平地起峰,四面环水,景色宜人,别具风光。山上与四周,基本保持原生态面貌,自然环境良好,已成为大批白鹭的栖息地。山上原有不少古迹胜景,镜湖湿地公园展示文化内涵的重点,自应当放在梅山。


1、重建适南亭。梅山因汉代名士梅福(字子真)隐居此山而得名。北宋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建适南亭于梅山之巅,陆游的祖父、北宋名士陆佃撰写了著名的《适南亭记》。南宋时,郡守汪纲重葺整修。明末,祁彪佳所著《越中园亭记》将其列为北区胜景之一。清代以后,此亭渐圯。我们建议在梅山之顶重建此亭。亭仿宋代形制,古朴庄重,不必画栋雕梁,体量不宜过大,亭的高度以不碍远眺为原则。亭内除有匾额楹联外,可竖一碑,上刻陆佃《适南亭记》,此文共四百余字,详述会稽山川景色及建亭经过,文辞清丽,内容真实,文中“会稽山川之秀,甲于东南”、“登是亭四眺无碍,恍若登于蓬莱之上”等佳句,可称是宣传绍兴、宣传梅山的极好史料。


2、疏浚梅子真泉。梅山上的梅子真泉,亦系纪念梅福而命名。水质“甘寒澄澈,珠玉雪”,在地方志书上向被列入越中名泉之一。我们在实地考察时发现山之西南麓有一山泉,约三尺见方,察其方位,与史籍所载“西南”、“寺侧”“山麓”等,完全吻合,当系子真泉原址无疑。目前,泉之周围布满乱石杂草,山土                                      裸露,淤泥沉底,水质不清,又无标志。可予以整理疏浚,迭砌泉壁,清洗泉底,四周广种竹木,增加植被,涵养水源,他日水脉全通,常汲常新,不难恢复原貌。疏浚整治之后,泉壁仍镌刻“子真泉”三个大字,泉旁补竖一块小碑,镌刻唐代诗人陆龟蒙撰写的《梅山子真泉铭》,因其具有史料价值和欣赏价值。全文仅114字,录之如下:“梅公之去汉,犹鸱夷子之去越也。变姓名,弃妻子,舟车所通,何所不阅。彼吴市门人偶传之,而作史者因着其说,倘信吴市而疑此山,不几乎执一而废百。梅公之去,如怀安于一方,则是以颈血丹莽之斧钺也。山麓之泉甘寒澄澈,珠玉雪,与子徘徊,酌泉饮之,亦足以尽公之高而叹其决也”。此外,陆游也有一篇《梅子真泉铭》,因内容相同,可以不列。


3、修葺关帝庙。梅山上原有一座本觉寺,建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寺址在西南坡,早已不存。经查考,该寺并非越中著名之古刹丛林,已无重建必要。寺址附近之关帝庙,系清代所建,现存庙屋两进,基本完好,因属清代建筑现已列为市文物保护点。鉴于关羽在民俗中的多种影响,附近一带已是独此一家,此庙可予保留,庙宇按清代形制稍加修葺,但应移走其他佛像,重塑关羽及周仓、关平之象,以符原貌。庙前庙后之小屋、围墙均应拆除,腾出空地多种松柏,与庙后之山林连成一片,以增景色。


4、梅山上的其他景点。据史籍所载,山上原有竹径、茶坞两处景点,其所在方位未见载明。可于山之西南坡选址予以恢复,仿照杭州云栖竹径,栽竹于道旁。竹种以毛竹、龙须竹、黄柱竹为最好。茶树应零星散种,不宜成排成行,以自然取胜,这两处景点面积均不大,施工较易。至于梅山上传有宋代义士唐珏及明代尚书孙龙等古墓,因墓址是否确切尚有争论,且重修古墓必致破坏山体,影响植被,似均可缓议。


5、梅山的绿化问题。目前梅山上的植被基本保持原生态的混交林状态,具有一定的山林野趣,这是一个较好的基础。但山上植被迄今仍未臻丰满,林相欠佳,其中不少是落叶树种,还有一批梨、桃、梅等果树及樱花等也是落叶树,秋冬之季,一片枯黄。影响景观。我们建议山上应以常绿的阔叶、针叶混交林为主,补栽松、柏、樟、木荷、桂、竹、茶等土生土长的常绿树种,逐步淘汰谷树等落叶杂树,使山上整年郁郁葱葱,林木多种多样,树冠之间高低参差,以吸引白鹭之外的其他众多鸟类前来栖息,真正做到走在林间,满目苍翠,鸟语花香。林间小道应保持自然曲折,尽可能做到“小径斜道绿树荫”。


梅山之上我们看到不少野生杂树,其中谷树和葛藤数量最多,这两种植物生长快速,大大影响其他树木的正常生长,建议补种在先,逐步予以淘汰。葛藤因根系发达,不易消灭,可用盐卤浇根以治之。


前几年,在梅山四周种植了大批观赏树,目前均已郁闭成林,增加了绿地面积,改善了湿地景观。但由于每一区块的树种同一,密植程度较高,从近处观看,形若大苗苗圃,损及景观效果。我们建议在近一二年内,适当予以间苗疏植,以免影响每颗树的根系发育与树冠形成。将其中一部分树种分别移栽他处,一举而两得。间苗之后的原有林间,添栽喜荫的山茶等灌木,丰富立体层次。


梅山至犭央 犭茶         湖之间的水道河岸,是湿地公园的一条水上绿带,建议保留泥岸和毛岸,不用块石浆砌之光岸。岸边多种乌桕、楝树和杨柳,再现蔡元培诗中“故乡乌桕荫农家”、李慈铭诗中“鉴水家家多种桕”的水乡景色。河岸浅水处,可多种茭白、莲荷、菱等水生植物及少量芦苇。


 


三、                      关于王宝和酒坊。


王宝和酒坊(非酒厂)位于犭央 犭茶         湖南岸之林头村,是绍兴历史悠久、商誉良好的大型酒坊之一。早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该坊出资一万银两,最早在上海小东门开设王宝和酒店,自产自销,营业兴旺。几百年间,这家百年老店长盛不衰。王宝和酒坊是上海王宝和酒店的生产基地,目前仍保留完整的作坊原址,实属难能可贵,该酒坊现已列为绍兴县级文保单位,正在进行维修。我们建议现存的后进简易平屋在拆除后,应改为平屋作坊,排列酒缸,以保持一定的生产规模,并添设大灶、酒榨等必要设备,并保留原坊址范围内的土地,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原汁原味的绍酒作坊。并专辟一室陈列酒坊史料介绍绍兴酒文化。还可采用“前店后坊”的形式,将第一进房屋开设王宝和(本记)酒店,备有传统酒肴,让旅游者现沽现品,叫响“自产自销”,“开坛好酒”等营销口号,打响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还我商标,抓紧注册。今后,且可争取成为中国黄酒博物馆的馆外参观点,进一步扩大其影响。


 


四、关于犭央 犭茶         湖的建设。


1、修复犭央 犭茶         湖避塘。犭央 犭茶         湖避塘全长七华里,建于明代,工程浩大,功能显著,形制独特,是绍兴石文化中的重要代表性建筑。其“舟避风浪”的功能,在过去起过很大作用,现已列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由于年久失修,功能减弱,现已残缺不全。我们建议在修复时不必全塘修复,可分两段进行。南段的石塘系用大块石板横铺,塘基较长,塘上的石亭、石桥均尚完好,但已有一段避塘被改成简易车路,今后应还路为塘,以显气势。中段避塘多以长条石直排铺筑,最具特色,人行其上两边临水,可再现“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意境,最具观赏价值。将来可在避塘离岸较近处,设置水乡传统的“揉渡船”驶往避塘,有利于游客的直接参与和就近观赏。修复所需石料可原地打捞,就地取材,既节约开支,又有利于保持原貌。


避塘工程艰巨,设计科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而捐资人热心公益的崇高精神也十分感人。捐资人张贤臣(思溪)少年丧父,事母至孝,客游京邸,经商致富,归乡后,“性喜施舍,汲汲赈济,凡桥梁道路之缺碍行役者、悉筑砌之”做了大量的好事。他先后捐资六千银两,耗时七年,建成避塘,从此“舟无覆者”造福乡里,邑人感其德建祠纪念,岁时致祭,比之为马、汤两公。我们建议在这次修复之后,在塘上竖立一碑,记述避塘的沿革及其功能,对捐资人予以表彰流芳,既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并为避塘增添文化内涵。


2、重建湖畔小品园林。犭央 犭茶         湖系一天然湖泊,波光浩淼,水天一色,这一带在历史上不是私人园林,荟集之处,沿湖未见众多的楼台亭阁,今后仍然应当如此。但小品建筑却不可缺。 《越中园亭记》记载,明代时,湖之南北两岸,王姓大族中人,曾在此营建过“千顷庄”等精舍小品,“数椽轩翥,吞吐波光”,被誉为“幽栖之胜地”,明代文学大师陶望龄曾在此讲学。精舍虽已不存,因其规模不大,建议予以重建。室内稍作布置,典雅陈设,以反映越中“耕读传家”的优良乡风,宣扬历史文化之深厚。


犭央 犭茶         湖之名称,因具地方特色,可仍予保留。犭央 犭茶         湖有众多的入湖水道,形成湖口,旧时常在此处建庙造亭。今后可在较宽广的一两处湖口,复建一、二所纪念性庙宇或小品建筑,以事点缀。


3、改良央茶湖水质。犭央 犭茶         湖水质的改良,是湿地公园成败之关键。目前湖水浑浊不清、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湖中大量养蚌,别处污水进入和湖底污泥厚积等所造成。我们建议:1 周围地区之生产污水、生活污水进入排污管道,防止污水进入湖中。2 湖中禁绝养蚌育珠,消除富营养化之源。3 浚深湖底,挖尽浮泥,露出泥炭层,增加湖的自净能力。今后湖中仍可继续放养鳙、鲢、青、草四大家鱼,每年春夏之交,放养一批带卵的


犭央 犭茶         亲鱼,以逐年增加湖中特产犭央 犭茶         鱼的产量。湖中仍要有渔舍、鱼箔,并恢复青墩、夹网、弹钓、夜钓、鹭鹚、虾篱、蟹簖等传统捕鱼作业,恢复“鱼舟出没”、“水鸟翔集”的固有风光。


4、保留一部分农村和田野。这一带原是绍兴著名的鱼米之乡,河网密布,土壤肥沃,碧绿田野,一望无垠。“荷叶地”之出名与周围的大片田野是分不开的。由于水稻田、藕田、菇田、荸荠田等本身就属于人工湿地,它应当成为湿地公园的组成部分。我们建议在犭央 犭茶         湖周围仍应保留一定数量的碧绿田野,体现千百年来的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但今后在品种改良、作物搭配上都要与湿地的要求相适应,予以妥然安排,首先要做到夏秋种水稻,冬春种油菜、草子、蚕豆,消灭冬闲田,保持终年常绿。政府在经济上、技术上予以支持,鼓励农民精耕细作,为湿地公园“增色添彩”。


保留一部分田野的同时,必将保留一部分村庄和农舍,只要掌握适当的密度,每一农户,门前栽树,屋后种竹,星星点点的“竹树人家”也可能成为湿地公园的一道风景。


5、犭央 犭茶         湖的复湖和作物安排。犭央 犭茶         湖原有面积6000余亩,号称浙东第一大湖,三十多年前,在湖之南岸浅水区筑堤拦水后,新造了2000余亩的低田和水塘,湖之面积随之减少了三分之一。我们建议,今后应尽可能破堤还湖,扩大湖面,恢复原貌,充分利用南岸这块水浅土厚的湖面,种植大片莲藕、菱角、莼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而以红莲、白莲为主,使之成为“荷叶地”中的荷叶地,水上旅游的亮点区。再现古人诗中描绘的“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贺知章)、“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秦观)、“堤长水阔家何处?十里荷花分外香”(徐渭)的特有景色,待到景观形成条件成熟时,在此举办荷花节,赏荷采莲与传统的水乡庙会、赛龙舟、垂钓等活动相结合,吸引更多的游客,最终成为城市人民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的乐园。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