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经科委
一切为了大地的丰收,一切为了农民的增收,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结合绍兴的实际,我们认为,中央和省委领导的讲话精神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的指导性。实践表明,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维系我市率先发展、富民强市的全局之举,是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当务之急,也是构建绍兴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我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阶段性的成效。具体表现在:区域化的布局初成格局,特色化的基地初具规模,名优化的开发初见成效,一体化的经营初现端倪。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在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农业还是弱势产业,从事农业的农民还是弱势群体,农业的发展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就农业内部而言,结构性素质性的矛盾日益显现,具体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重数量轻质量,重粗放轻集约的状况普遍存在。二是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偏弱,产品过剩随处可见,卖难之声时有所闻。三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分散经营的农户难以承受市场竞争压力。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潮起潮落的价格波动,缺信息、缺技术、缺销路成为千家万户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此,我们要以统筹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开放的意识,从绍兴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当务之急必须着重抓以下五个环节:
(一)优化结构,突出三个“调”。 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深层次问题,仍然是结构性问题。调整结构始终是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首先要以优化结构作为突破口。绍兴的农业结构怎么调?我们认为,主要是三个调:一是产业要调“特”。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效益,特色就有市场竞争力。例如绍兴的茶叶,目前总量已占全国十分之一、全省三分之一,仅新昌县的农民在茶叶产业中就人均增收800元;嵊州市有30万农民常年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和经营,茶叶已经成了山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因此,要重视绍兴的农业,就要重视类似于的茶叶那样的产业。又如诸暨山下湖镇,兴一方珠宝产业,富了一方百姓,全镇农民人均收入早就超万元。可见,做好特色产业的文章,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二是规模要调大。实践表明,零打碎敲成不了气候,提篮小卖进不了市场,农产品既要有特色,也要有规模,特色是竞争力,规模是市场占有率,因此,要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连片开发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带。三是产品要调优。要改造传统农产品,培育新兴产品。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做到扩大特品,培育精品,争创名品,千方百计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要充分发挥我市农村山水风光、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等优势,推动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产业,要牵好三条“龙”。 把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办,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力军、排头兵。因此,要用工业的理念抓龙头,用开放的意识扩龙头,用科技的手段强龙头,真正把农业产业化推上一个新台阶。一是做精“种业”龙头。结构调整,良种先行,一粒良种可以兴一方产业,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覆盖全市、辐射全国的良种繁育中心,下大功夫从源头上抓良种的优化,品种的培育。二是做强加工龙头。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品质,不断拓展生产加工领域,不断扩大产品加工的规模,不断引进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促进我市龙头企业从目前的“低、小、散”向“大、高、外”转变,充分发挥其在千家万户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三是做大销售龙头。目前我市各县(市)都分别创办了颇具影响力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如新昌年销售额达3.3亿元以上的茶叶市场、诸暨年销售额创亿元以上的珍珠市场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市场是农民了解信息的“窗口”,市场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载体,市场也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平台。目前绍兴市区还没有较大规模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因此,建议市政府要统一规划、精心培育,充分利用中心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相对集中的优势,把大力发展具有绍兴特色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作为我市农业的重点来抓,以此带动全市农业结构的调整。
(三)要扩大开放,注重三个“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资源约束日益凸现已成为不争的现实。绍兴市的农业发展走外拓之路是必然选择。一是外拓基地。特别是向中西部要基地,逐步形成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在外,加工企业在内这种跨区域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实行有限区域无限发展,这是解困绍兴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二是科技外联。要引导企业和农户攀“高亲”、结“洋亲”,加大与科研院校联“姻”的力度,借“他山之石,攻我之玉”,加速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产品外销。积极扶持、大力发展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致力于拓展国外市场,使绍兴更多的农产品“飘洋出海”、“浪击天涯”。
(四)注重绿色,抓“三大体系”建设。生态高效农业首先必须以生态型为基础,才能最终体现高效型,在当今崇尚“农业绿色革命”的时期,必须十分注意抓实“三大体系”建设。一是抓实产品质量体系。要通过标准化管理、绿色认证、标识管理、产地认定等必要手段,使农副产品品质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真正实现“天然、绿色、无公害”。二是抓实检测体系。通过建立农副产品检测中心等手段和形式,实现全市乃至全省的检测网络体系,达到识别和修正,挖掘和推广的要求,从源头、源中和源尾进行全程监控和实施标准化生产。三是抓实绿色壁垒预警体系。要以现代信息的平台,由政府出面建设监督、仲裁等绿色壁垒预警体系,更好地指导高效生态农业生产。
(五)转变政府职能,做好“三大服务”。政府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坚持以“农业工业化”和“效益生态化”为理念,抓好我市生态高效型农业。从目前看,尤其要切实抓好“三大服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信息服务。要构建现代信息网络平台,为千家万户农民安上“顺风耳”“千里眼”,在这方面,嵊州市、乡、村联网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二是科技服务。只有高科技的含量才有高效益的产出,这是一条规律。因此,政府必须强化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在三个方面有所进展:即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上有新的增强;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和创造能力创新水平上有新的提高;在完善科技网络体系和科普力度上有新的举措,从而进一步加大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三是产销服务。结构难调、产品难销、市场难找是当前面广量大的一般性农户关注的难点,因此,政府在不失时机地采取多种舆论工具促销外,还应切实抓好各类农产品的展示展销会、促销会、推介会,为农产品的销售“搭台唱戏”、“牵线挂钩”、“搭桥铺路”。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委、政府要整合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农民、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强大合力。目前,我市已进入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效生态型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农业税费改革,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引导我市高效生态型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我市高效生态型农业的发展就一定能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