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铛
近年来,收藏界掀起一股古沉木雕刻的收藏热。
古沉木又称“阴沉木”、“炭化木”、“化石木”,是千百年前深埋在江河湖泊底层的枯木残根。随着年代的久远,枯木残根在水底泥沙中浸泡和磨压,改变了原来的物理性能,有的被水底的泥沙腐蚀得丝丝缕缕,强化了材质的肌理美感;有的则变得刚劲挺拔,显示出峥嵘不桀的力度,形成了古朴凝重、铜打铁铸般的效果。其色泽也千差万别,有棕色、有灰色、有紫色、有黑色、也有外红内黑或是黑皮黄心的,时间长的阴沉木,则明显“碳化”,显现出煤样的黑色,真是奇谲而神妙。更令人称道的是它们不变形、份量重、密度强,好的阴沉木,可与紫檀木媲美,堪称树中之精,木中之魂。
我国有江河湖泊的的地方都能产生阴沉木,其中以长江三峡的阴沉木最为出名,从长江上游冲激下来的各种枯木树根,进入三峡后,在回旋和涛浪中洗刷奔荡,有的沉埋江底,有的夹在石缝,在千百年的水流泥沙冲刷下,形成了具有长江三峡特色的阴沉木。唐代学者韦绚曾著文讲述了长江三峡阴沉木形成的过程:“峡水大时,三暑雪消之际,波涌晃漾,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塞江而下,几乎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这里所说的“大木十围,枯槎百丈”指的就是从上游冲激下来的枯木树根,这些枯木残根形体巨大,再加上三峡山川险峻,水流奔涌激烈,人工难以寻觅,使深埋在河谷的阴沉木多在数千年以上,因此,这里的阴沉木比其他地区更显得古朴宏浑,博大峥嵘,奇谲诡异。
造诣高深的根雕艺术家们对阴沉木情有独钟,因为这是大自然赐予的特殊雕刻好料,他们常常到江畔河岸、淘沙工场、挖泥船边及河道疏通处寻觅阴沉木,有的还到长江三峡边去探求。
阴沉木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多少曲折,多少颠离,多少磨压,它的质地、纹理、色泽、结构都称得上是一种奇异魂丽之木,因此,收集阴沉木的本身就是一种寻觅美的过程,而雕刻施艺便是一种美的创造。由于沉埋于水底泥砂中的阴沉木年代久远,材质好的阴沉木难以寻觅,因此阴沉木的雕刻就有了超群的魅力。根雕艺术家们找到合适的阴沉木后,并不急于动刀,而是反复观察,琢磨思考。他们认为展示阴沉木的自然美感是第一要素,然后才是展示自己的刀艺。“人工极者,损其天趣”,根雕艺术家们深谙此道。一件好的阴沉木雕刻作品往往是重材质,现神韵,把天然材质的奇谲美感与人工的精湛刀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求天趣与人意的和谐统一,达到“七分自然三分人工”的艺术境界。
目前,阴沉木雕的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大型阴沉木雕“王羲之”便是一件融自然造化美与人工雕刻美为一体的阴沉木艺术精品,创制者是我国根雕艺术家郑剑夫,他对一段高达350厘米的大型阴沉木经过多角度的审视揣摩后,在保持阴沉木整体材质美的前提下,站在脚手架上飞凿走刀,以娴熟的高超技艺,依形度势地掀开阴沉木那层神秘的“面纱”,从中托出一位潇洒智睿的东晋书圣王羲之形象。创制者对人物内在精神、思想感情集中的脸部作了精细刻划外,其他部份则一概顺其自然,使阴沉木固有的起伏形态及纹痕、结疤,转化为书圣王羲之修长飘逸的体态、做拱的手臂、飘拂的衣衫长袖,形成了天然为主,人工为辅的艺术形式。阴沉木雕“唐女”,让一段残破的阴沉枯木与妩媚动人的唐代贵妃连在一起,折射出中国盛唐时期那种丰满、圆润、健康、大气的韵律。
阴沉木的色彩虽然千差万别,但其主色调却近似于黑色。用这种色调雕就的作品深沉厚重,具有高古的气韵和深奥的精神内涵。如“黑旋风李逵”,通过浓淡不一的墨色,传递出他豪放、粗犷的精神气质;又如“钟馗夜巡”,通过阴沉木的自然墨味,一方面表现了钟馗面对妖魔鬼怪疾恶如仇的浩然正气,另一方面也渲染了夜间巡逻的环境气氛。在阴沉木“福缘”中,创作者冲出了宗教艺术的程式和戒律,运用固有的墨色,造就一种厚重而凝重的气氛,塑造了一位袒胸露乳、和蔼可亲的大胖和尚的形象。
随着阴沉木数量的减少,其雕刻精品的价位亦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