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茂竹
在绍兴鲁迅路西端有一座石拱桥,虽然桥体小巧,却很有名望,不仅因为它是罕见的五折边桥,更因为它连着一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桥的名字叫拜王桥,是当年越州人迎拜吴越国王钱镠的地方。
钱镠(852~932),字具美,杭州临安人,出生贫苦,父亲靠打工为生。据说他出生时,其父因感家穷,将他抛弃在后山,幸其祖母将他寻回,故其小名叫“婆留”。钱镠长大后,身材高大,剽悍壮实,靠贩私盐度日。其时,黄巢起义,钱镠与众人去投奔杭州刺史董昌组织的“八都兵”,在作战中骁勇有谋,屡建战功,很快便提升到都知兵马使。唐僖宗中和二年(882)七月,时任义胜军节度使的刘汉宏占据了越州,起兵反叛,说“卯金刀要当皇帝,不是我还有谁呢?”钱镠受董昌指派,率军讨伐,特别在萧山西陵一战,杀敌过半,刘只好苍皇逃窜,史称“西陵大捷”,从此改西陵为西兴。讨刘之战直到次年十月才结束,以后又有几次反复,最后到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冬,钱镠才攻下越州,将刘汉宏斩首于会稽山下。在六年间,越州兵连祸接,生灵涂炭,百姓吃尽了苦头。
董昌心怀鬼胎,他认为杭州城初建于隋,规模小,又常受海潮的袭击,而越州是古城,规模大,城池牢固,因此早有心去越州为官。现在来了机会,他就上表荐钱镠为杭州刺史,自己为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不久又升为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陇西郡王。但节节荣升,仍满足不了他的勃勃野心,于是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二月他称王,国号大越罗平,建元天册,自称圣人。董昌为人既昏庸又残忍,凡来告状的,叫原告、被告掷骰子做赌,胜者赢,不胜者处死。有小过错的人,也往往满门抄斩,并将尸首抛到厕所里去。《新唐书·逆臣下》云:当时越州“血流刑场,地为之赤”,越州人民再一次陷入大浩劫之中。
这年唐昭宗下诏削董昌官爵,命钱镠讨伐董昌,为浙东招讨使。钱本是董的部下,于是先派人送书与董昌,晓以利害,动以真情,劝董昌投降。信上说:“与其闭门作天子,使九族百姓涂炭,不如开门为节度,俾子孙富贵无忧。”但董昌据险以守,不肯投降。以后又巧与周旋,联络他人,攻击钱镠后方。直到次年五月,钱镠才率兵攻克越州,生擒董昌,在押解京城路上,董昌在西小江过渡时,投水自杀。这样,钱镠就带领大军进驻越州。越州百姓连续十五六年饱尝战乱之苦,是钱镠两次平叛,给百姓以安宁生活,所以当钱镠进城之时,全城百姓扶老携幼,箪食壶浆,犒劳军队,拥戴胜利之师。这迎拜之处,就为拜王桥;活捉董昌的地方,称为昌安,而屯兵之地改称安昌。
钱镠平定了董昌之乱后,在越州安抚百姓。唐乾宁三年(896),钱镠被授予镇海、镇东军节度使,不久占有了两浙之地。次年八月,又得“铁券金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此铁券几经辗转,于建国后发现,捐给国家,为国家一级文物。
唐天复二年(902),钱镠被封为越王。不久,后梁立,天佑四年(907),钱镠为吴越王。后梁龙德三年(923),加封钱镠为吴越国王,尊以古列国之礼。钱镠为吴越王后,即以杭州为都,称西府,越州为东府,往返于杭越之间。晚唐社会混乱,五代期间,五十多年易五姓十三君,亡国破家相随属,而钱镠采取“保境安民”政策,对中原小朝廷纳贡称臣,以此牵制强邻,使吴越国赢得了六七年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时间,吴越地方各方面取得历史性大进步。
钱镠封为越王后,于天佑元年(904)在越州卧龙山上建立王宫,这里本是越州州宅。唐代元稹曾于长庆三年(823)出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他见此处景色秀美,形势险要,遂建州宅,并作《以州宅夸于乐天》诗。内云:“我是玉皇香案使,谪居犹得住蓬莱”。现在钱镠即以元稹诗句为据,在州宅遗址兴建了“蓬莱阁”。这样整个吴越国王宫就显得更有气魄。吴越国王宫一直保留了下来,后来南宋赵构来越州,也是用吴越王宫为南宋临时国都的皇宫的。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都来到吴越王宫,登上蓬莱阁,寄情抒怀。如秦观七律诗,末句云:“非是登高能赋客,可怜猿鹤能相容。”辛弃疾于宁宗嘉泰三年(1203)冬任绍兴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他的《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写登阁所见万端景色,追怀越国儿女的英雄业迹。吴越国王宫直到南宋中期后才被改建,蓬莱阁则到元末兵乱才被毁。吴越国王宫范围较大,今绍兴城内著名的西园亦为其中一部分。西园在卧龙山之西,故名。它本是一座王家园林。钱镠重视越州的建筑,他的子孙也就继承这一做法,将越州作为王族子孙读书休闲之地。钱镠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去世,其子元瓘继王位,后晋天福六年(941),元瓘卒,子王佐立,后汉开运四年(947),王佐卒,弟弘倧立。未几,大将胡进思作乱,废弘倧,拥立其弟弘俶为王。于是弘倧来到越州,建西园而自闲。《吴越备史》云:“王 于卧龙山西寝后置园亭,栽植花竹周遍高下,旦暮登临,乞于四时。倧能为歌诗,亭榭间记录皆满。”以后西园多次修建,以庞公地为中心,北有漾月堂,南有望潮楼,中有春荣、夏荫、秋芳、冬瑞四亭,又有飞盖台、列翠亭、惠风阁等。宋时又引鉴湖之水入园,曲折萦纡,仿兰亭故事,建流觞亭,茂林亭等。前些年,绍兴市人民政府据历史记载,复其旧貌,增其新姿,如今成了绍兴环城河上一处著名景点。
钱镠重视农业,全力抓水利建设。他说:“民为社稷之本,土乃百物所生”,“有土斯有财”,“无水即无民”。他疏浚西湖,建立海塘,又置撩湖兵七千人,专一开浚,使杭州和西湖得到飞速发展,环境得到迅速改观。与此同时他也狠抓越州的鉴湖治理,在鉴湖修造堰闸,清理湖底。“旱则运水溉田,涝则引水出田”得到疏浚的鉴湖,“水利大备,民得致力农桑。”越州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钱镠经常来越州,今绍兴古轩亭口之东,古时为越王埠,就是钱镠上下岸的地方,如今码头已失,但地名犹存。932年,钱镠以80岁高龄病亡。次年,嗣王钱元瓘建祠于越州,称钱王祠,又称钱王庙,为钱氏一族之宗庙,岁时祭礼,香火鼎盛,这是在浙江建得最早的一座钱王祠。越州钱王祠历朝多次修建,至明时蔚为大观,内设五王之像,又设左右两坊。坊联云:“二世勋名,七朝忠孝”。“忠卫社稷,福惠生灵。”绍兴齐贤是当年钱镠屯田攻灭董昌之地,钱镠亡故后,当地人建城隍庙,将钱镠尊为城隍,祈盼钱镠之神灵继续保佑当地百姓,年年岁岁,香火不息,恭敬有加,直至今日依然如此。
钱镠的名字与绍兴(时称越州)的历史连在一起,绍兴人民不会忘记曾为他们做过好事实事的官吏和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