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深宋园概念 打响宋韵品牌
请你来协商
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标识。省委文化工作会议要求,“在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谋划建设宋六陵遗址公园。
南宋皇陵国家遗址公园(宋六陵)的建设,既是对宋韵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宋韵文化的大众解读。如何在保护开发中把握“意”的挖掘、“形”的展现、“态”的拓展,使其成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在近期举行的绍兴市政协“宋六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专题协商会上,4名市政协委员就此提出了意见建议。
完善顶层设计 联动保护开发
宋韵文化内涵丰富,绍兴宋韵文化的标志可概括提炼为“一人两物三遗址”。“一人”为陆游,“两物”即越酒、越茶,“三遗址”是宋六陵、八字桥、沈园。
其中的宋六陵是江南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遗址。要规划建设宋六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首先在体制和机制上做好顶层设计。
宋六陵攒宫在会稽山东麓,建议调整浙江省会稽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向东扩大范围,把富盛镇、皋埠街道的部分区域划入度假区。东扩后,可不新设机构,将会稽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划归越城区政府管理,参照市名城办或市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模式,并成立协调议事机构绍兴市宋六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同时,给予东扩后的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开发区平台的规划、土地、城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应授权。此外,要充分利用东扩区域的南宋御河沿线的村落和景点等资源,如建初买地刻石、红色旅游基地上旺村、吼山风景区、宋孟皇后后裔村孟家葑、陆游祖居坝头山村等古越文化、宋韵文化资源,实现与东鉴湖国家湿地公园联动保护和发展,形成绍兴东部亮丽风景线。
融合古城优势 打造独特标识
绍兴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将宋六陵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使之成为宋韵文化最动人的风景,成为延续中华文脉的绍兴标识。为此建议:
做深考古研究。加大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投入力度,开展文物保护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依托浙东考古基地,开展系统学术研究,邀请宋史研究、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专家召开宋六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高端研讨会。
做细资源融合。绍兴古城与宋六陵堪称一部南宋绍兴史,古城内至今仍保存着宋代的大量古迹和文物,古城的风貌和城市肌理也保持着宋城的格局。如果能将古城与宋六陵合为一张金名片联动打造,有利于提升这两个重要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有利于打造更具有辨识度的绍兴文化新标识,有利于走出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做美连接陵区的风光带。从南宋时的绍兴府衙到宋六陵攒宫,要走三十里运河水路,这条水路被称为御河,至今仍有拱陵桥、延陵桥、护陵桥、金陵桥、五陵桥5座陵桥。建议将御河(包括五座陵桥)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把御河两岸景观做美、文物保护好,进一步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激活绍兴宋韵 织实融杭纽带
宋六陵“陵”的功能定位决定了考古遗址公园与普通大众兴趣、审美存在一定距离,使“融杭”这篇文章破题较难。
建议把宋六陵建设成为中国最美遗址公园。宋六陵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遗址公园建设可分皇陵区、文化园两大区域,皇陵区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六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化园可涵盖周边古村落、御河、五峰岭等。绍兴田园水乡的意境和杭州皇宫御街的金粉荣华形成审美互补,可增加“融杭”吸引力。
皇陵区内宜保持原真性。我们在良渚、河姆渡遗址公园调研时,两者对遗址“最小干预”的理念令人深受启发。建议保留宋六陵上的茶园,并定期举行宋六陵祭奠非遗活动,让茶园里的文物活起来。这一望无际的茶园与杭州龙井村有着相似的风情,“融杭”更具亲切感。
文化园建设宜扩大范围、整合资源,营造精致优美的宋代生活意境。宋六陵周边水乡古村落文化资源丰富,可建设成为南宋文旅休闲区,吸引游客休闲娱乐、住宿露营等,以丰富多彩的“宋韵”积极“融杭”。
同时,宋六陵作为省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标志性成果,需进一步做深与杭州南宋御街、德寿宫等文化资源的延伸对接和整体联动。
创新传播方式 融入百姓生活
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需要讲好宋韵文化绍兴故事,打造一些实在、接地气的载体,让群众沉浸式感受宋韵文化。为此建议:
研究深挖宋六陵考古价值。设计多元展陈方式,将考古现场纳入展陈,把遗址公园建设成为集遗址保护、遗存展示、现代考古展示、考古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具有考古特色的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高质量研学游、诗词会等,增强游客的现场感和体验感。
丰富宣传载体。紧扣游客兴趣和心理,围绕南宋历史打造网红记忆点,提升绍兴作为南宋陪都的网络传播热度。通过宣传片、文物巡展和创作相关影视、文创、动漫、手游作品等方式,紧跟社会热点宣传造势,打响绍兴宋韵品牌。
打造虚拟体验场景。借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等数字技术活化利用宋六陵遗址及周边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传播的时空普及与内容升级,建设具备创新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文化场景模式,打造囊括讲述宋六陵“前世今生”及宋代多元文化体验的虚拟沉浸式体验场景,吸引更多人走近宋韵、享受宋韵。
提案提要
深入挖掘传承绍兴宋韵文化
提案人 市政协委员应毅
案由 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要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绍兴市委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系统梳理文脉,做精古城文化品牌,深挖宋韵文化,在历史文化弘扬上求突破攀高峰。目前,进一步系统性研究、挖掘、保护、提升、展示、弘扬和宣传绍兴“宋韵文化”,正当其时。
建议 健全组织、加强研究、系统提炼。市县两级设立宋韵文化传承发展领导小组,市县镇三级及有关部门联动,形成全市一盘棋;建立由宣传、文旅、教育、文物、科技、农村、建设等有关部门联动和城乡一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更大的合力。
强化保障,加快抢救,全面保护。市县两级要落实专门资金,加快抢救历史文物、历史建筑、村落宗谱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两宋历史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
强化展示,加强宣传,发展产业。多形式加强宋韵文化村落和遗址遗产的保护展示、宋韵文化旅游的开发、两宋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宣传推广,开发两宋文化相关文学、艺术、建筑、饮食、民俗等文化产业,让绍兴“宋韵文化”可感知、可触摸、可体验、可分享。
加快推进融入公共文化体系
提案人 市政协委员尚云峰
案由 千年宋韵文化作为浙江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名片,当前仍存在缺乏系统阐释与深度挖掘、公众知晓度低,创造性输出与转译有待丰富等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加快创造性呈现与立体式“植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赋能宋韵文化产业品牌化等路径与方式,助推宋韵文化全面融入我市公共文化体系。
建议 对标“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宋韵文化研究传承推广的顶层设计,加强宋韵文化研究传承推广的系统谋划,深化对宋韵文化的内涵挖掘与外延扩展。
全面加快宋韵文化在公共文化体系中的创造性呈现与立体式“植入”。深入推动城乡一体的宋韵文化特色展示点建设,融合文化科技打造宋韵数字文化平台,加强宋韵文化在公众文化领域的创意呈现,可结合绍兴特色的书法文化、黄酒文化等跨界创造融合。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赋能宋韵文化产业品牌化。推动宋韵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壮大;建设绍兴市宋韵文化研究传承推广专家智库,创新宋韵文化产业文化品牌人才供给;打造宋韵文化产业品牌文旅融合先行区,增加宋韵文化产业品牌面向世界的资源供给。
市政协开展“宋六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专题协商。
省政协领导来绍调研加强宋韵文化保护传承及南宋皇陵遗址综合保护工作。
市政协“推进宋六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课题组赴杭州市余杭良渚遗址、宁波市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察学习,并召开专题研讨会。
网上议政
6月1日至3日,在浙政钉“绍兴政协·掌上履职”平台上,市政协围绕“宋六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网络主题议政。委员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部分建议还转化为社情民意信息上报,有效推动了工作。
徐林军委员
已经列入国家“十四五”大遗址的宋六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完成规划中的场馆建设时,也要结合宋韵文化,从南宋历史角度出发,结合绍兴历史发展节点,做好周围宋文化遗产遗址的保护和建设,带动周围区域文化遗产的发掘及保护,从而打造新时代精神文明共同富裕示范地。
亓旭晨委员
宋六陵是绍兴打造宋韵文化的突破性抓手,建议结合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文创、生态、休闲旅游的统筹规划,将山水风光、市民生活与南宋艺术和非遗文化、民俗风情、美食美育融合起来,拉动绍兴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俞斌委员
宋六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保护和弘扬绍兴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件大事。应着重考虑几个因素:一、遗址公园的建筑样式;二、遗址公园的范围;三、遗址公园如何使宋代文化与今人对话,重点展示什么?怎么展示?
徐晓阳委员
挖掘宋韵文化,就是要讲好皇陵主人的故事,尤其是与绍兴密切相关的几位,宋高宗、宋理宗、宋度宗、全太后等,还有成为皇家御贡的绍兴黄酒,开发一系列文化和旅游项目以及衍生产品。
胡波委员
宋六陵是绍兴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但是目前对于该段历史的宣传度和市民群众的知晓率还有待提高。做好宣传普及是保护传承的重要基础,建议对宋六陵的相关历史做一个系统性梳理并普及出去:一是可以结合目前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课程”,编制相关教本进行学习;二是可以结合当前的“品读绍兴·背诵经典”主题读书活动进机关开展研讨;三是可以组织相关“宣讲团”“文艺团”等进社区进乡村。
黄昕委员
宋六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要以绍兴多重文化基底分析为底图,重点分析绍兴的个性特点、空间特征和历史承袭,铺设兼具历史感和新时代特色的数字化叠层,建设与全浙江“唐风宋韵”一体化建设高度耦合的文化地标。既要有自身独特的辨识度,又要与绍兴古城、绍兴全市建设呼应、契合,还要与河南巩义北宋皇陵、开封文化客厅等南北呼应,系统重塑,打造唐风宋韵文化品牌影响力、感染力和变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