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共青团绍兴市委——推动青年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
发布时间:2020-05-06 来源:绍兴市政协办公室浏览次数:字体:【

 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青年是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力量,以服务青年为主要内容,以青年为主要成员的青年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主体性力量和最具活力的因素,在满足青年组织化需求、调动社会资源、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一、绍兴市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9年11月,我市共有社会组织20468家,参与基层治理的人数104.5万人次。有相当多是以青年为主体或主要服务对象。这些青年社会组织活跃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绍兴市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从发展时间来看,绍兴市青年社会组织成立主要集中于近五年,2014 年之后成立社会组织占 63.5%。从全职人员数量来看,我市青年社会组织的成员规模以中小规模为主,组织人员 10 人以下的占 76.9%。可以说,我市青年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

 2.绍兴市青年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我市青年社会组织中,社会团体占 33.96%;社会服务机构(民非)占 39.62%;工商注册占 1.89%;单位挂靠占 5.66%;未注册的占比 18.87%。从服务领域看,主要分布在青少年成长、助老助残服务、婚恋交友、扶贫救灾、社区综合服务、心理疏导、志愿服务等领域。

 3.绍兴市青年社会组织的活动和经费来源。在办公场所方面,由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办公场地的占 44.23%;自有办公场地的占 23.08%;通过租赁方式获得场地的占 17.31%;其他诸如借用、兼用等情况的占 7.69%;没有办公场地的占 7.69%。在活动信息发布渠道方面,有 80.77%的青年社会组织趋向于通过微博微信、网站实现信息沟通和共享,而采用行业信息平台、政府信息平台、报纸、年报等发布信息的青年社会组织不多。

 二、绍兴市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

 1.整体发展不够均衡。一是青年社会组织中全职人员和志愿者规模不均衡。大的青年社会组织全职人员都在 10 人以上,志愿者人数在 1000 以上;而小的青年社会组织全职人员甚至没有,志愿者人数也是寥寥数人。二是地域分布不均衡。目前,市多数青年社会组织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主要存在于市本级、越城区、柯桥区、诸暨市,其他地区的青年社会组织较少。三是类型分布不均。从本次调研来看,青年社会组织主要集中于交友互益、兴趣爱好、文化休闲三种类型,而志愿服务、义工服务、爱心服务则成为青年社会组织的中坚力量,其他类型的则相对较少。

 2.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一是注册登记门槛较高。目前存在大量的游离于体制之外的青年社会组织,这些青年社会组织由于处于起步阶段,既缺乏资金,也很难找到业务主管部门,自身还没有达到注册登记的要求。二是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据统计,我市青年社会组织经费 50%主要来源于自筹,政府资助、企业资助分别占 25%、13.46%,其他占 11.54%。有 69.23%的青年社会组织将筹资问题列为首要问题。同时,我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力度不大,每年 100 多万的公益创投资金对于众多青年社会组织来说杯水车薪。三是缺乏常态化专业培训。据统计,有 46.15%的青年社会组织认为目前缺乏专业培训。而且目前的培训主要集中在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理事长等群体,普通成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

 3.青年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不足。一是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青年社会组织参与主动性与专业性不成正比,专业能力短板较为明显。少有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思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具体办法;青年社会组织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力仍有待加强。二是工作内容缺乏吸引力。绝大多数青年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不是全职,参加活动的人员中很多因为时间空闲、伙伴邀请、陶冶情操等原因参加,并不具有专业服务水平。此外,大部分青年社会组织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初入标准较为自由,从事专业服务成员人数较少,积极性也不够稳定。三是自我造血功能不足。体现在多数青年社会组织仍然停留在“等、靠、要”的阶段。多数青年社会组织寄希望政府能够大开绿灯,提供资金,自身又没有组织发展的战略考虑,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社会影响力较弱。

 三、引导青年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建议

 1.部门协同,建立青年社会组织的多部门协同机制。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需要建立多部门协同支持机制,与人大、政协、团委、民政、人社、妇联、街道等多个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此外,完善“对话协商”机制,建立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年社会组织骨干的经常性联系机制;在党政机关民主决策过程中,加大公开性,建立青年社会组织意见征询机制;在研究、制定、修改涉及社会组织的有关政策文件时,落实座谈会、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等科学决策制度,使表达机制常态化。

 2.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青年社会组织信息共享平台。信息是实现大规模社会有效治理的关键要素。一是实现登记管理信息化,形成“一站式”智慧信息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青年社会组织登记、变更、重大事项备案、章程核准等行政事项,并实现电子印章和业务主管部门联动功能。二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功能。网站有利于实现信息数据的互联共享。同时打造具备绍兴特色、符合社会组织特点、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社会组织业务和党建工作信息。三是尝试公益创投智能化。以“互联网+现代公益”的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建立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社会资源的对接平台,实现绍兴市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信息发布常态化。

 3.建立政策体系,制定并出台一系列青年社会组织建设扶持。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加大注册登记、日常监管等工作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二是帮助青年社会组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分类支持、分开招投标等方式,给予青年社会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支持,帮助青年社会组织获取更多的创业资金;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青年社会组织以专项资金支持;向财政、福利彩票、慈善机构筹集公益创投基金;努力向社会公益组织教育机构筹集公益基金;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参与公益捐助。三是建立健全青年社会组织工作者的激励保障机制。一方面要为青年社会组织人才搭建培训和交流平台;另一方面,重视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激励和举荐。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