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是绍兴经济发展之基,富民之源。我市在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应用技术型人才缺乏的矛盾,严重制约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特别是“智慧工厂”、“机器换人”等一系列智能化制造模式均需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科技创新引擎和大量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作为绍兴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资源集聚地的在绍 11 所高校,近年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资源“碎片化”。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匮乏,高校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与本地产业相结合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服务能力跟不上企业需求。 2.企业产教融合积极性不高。本地企业一方面亟需科技支撑和人才供给,一方面对本地高校的热情不高,常常舍近求远,寻找外地高校开展合作。 3.产教融合形式较为单一。产与教给合不够紧密,还处于浅层次、松散型、低水平的融合。 4.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性文件引导和高层次平台推动。高校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产教融合。 为此,我建议: 1.搭建市级“政用产学研”大平台,提升产教融合的高度。利用政府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和政策引导中的作用,推进我市高校与产业、企业之间在生产、学习、科研、实践运用领域的系统合作,使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能从上、中、下游多环节深度对接。明确各校发展特色,实现同城错位,差异化发展,集中资源对接重点产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型企业,提升绍兴高校产教融合的高度和深度,形成科技创新合力,搭建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互为促进的生态环境。 2.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挖掘产教融合的深度。以市级“政用产学研”平台为依托,建立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科研协作的信息共享和成果转化平台,对接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供需双方。深入开展科技创新需求调研,并配以熟悉政策解读与宣讲的专业科技经纪人、成果推广队伍,对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从而提升我市高校科研团队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率,使高校人才真正落地服务到产业发展。 3.以产业和人才需求作为高校专业设置导向。结合引才工作,深入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将企业、产业用人需求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等进行精准分析,作为本地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人才培育,如同植树造林,既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作为参天大树,又需要无数普通应用型人才方能成林。可利用本地高校教育资源,重点培养产业人才中处于中等层次的,以本科、大专学历层次为主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支持在绍高校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在市属高校扶持建设一批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特需专业,给予政策、资金、资源的扶持,以解决目前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及我市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4.提升在绍高校毕业生留绍率。在绍高校毕业生对绍兴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基础,相对于外地引进人才,留绍成本低很多。在绍高校 2018 届毕业生共有 27278 人,其中留绍人数仅为4838 人,留绍率仅为 17.20%;绍兴籍毕业生 4465 人,留绍就业人数 3072 人,留绍率 68.80%;非绍兴籍毕业生 22813 人,留绍就业仅 1766 人,留绍率仅为 7.74%。可见,在绍高校毕业生留绍率尚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建议制定鼓励本地高校毕业生留绍就业的专项措施和政策,如对重点产业和紧缺型技能型大专毕业生,享受本科生待遇;如对在绍高校毕业生留绍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满一年的,对培养院校、毕业生本人及用人单位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和补贴;如鼓励在绍高校与行业、企业、园区开展“订单培养”等。可对高校毕业生留绍就业率实行考评和激励,将 11 所在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尽可能多地留下为绍兴所用。 5.加大政策引导与激励。制定有关绍兴市产教融合方面的政策法规及考核、督查、激励机制。明确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的主体职责,强化政府主管部门的引领作用。加大重点行业、领域产教融合资金投入,对产教融合重点项目、优秀项目、特殊人才给予资金支持或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