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戏曲发展的建议
绍兴市政协教文卫体委 绍兴市政协文史委
作为“戏曲之乡”的绍兴,戏曲艺术无疑是绍兴文化的一张金名片。一是戏曲资源丰富,积淀深厚。有着五大剧种(绍剧、越剧、新昌调腔、鹦哥戏、诸暨乱弹)五大曲种(莲花落、平湖调、词调、宣卷、目连戏),除绍兴目连戏以外(目连戏为省级非遗)其余九项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专业剧团众多,名家辈出。全市共有六个专业剧团和一个莲花落保护发展中心,其中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原浙江绍剧团)是全省两个在地市级以浙江命名的剧团之一;全市拥有中国戏曲终身成就奖1名(六龄童,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者),文华奖演员3 名(周剑瑛、刘建杨、倪齐全),梅花奖演员6名(吴凤花、陈飞、赵秀治、黄美菊、吴素英、姚百青)。三是剧目创作繁荣,影响深远。浙江绍剧团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唱响中南海,传播72个国家和地区,50多年来长演不衰;《大禹治水》、《西施断缆》、《真假悟空》等剧目荣获国家级大奖;《越王勾践》等十多部本土题材的作品成为宣传绍兴文化的重要载体。四是日常演出繁忙,坚持文化惠民。六个专业剧团平均每个剧团每年的业务演出在100场以上,并且还相继推出周末剧场、文化下乡进社区进校园等惠民演出措施,每年每团均在80场左右,有力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综观我市戏曲事业发展现状,情况不容乐观,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戏曲资源的保护和抢救刻不容缓。全市六个剧团,四个为越剧团,一个绍剧团一个调腔剧团,后两个团均为天下唯一团,也就是说,这两个团若是保护发展不力,绍剧和新昌调腔这两大中国戏曲的瑰宝,就将面临失传;而鹦哥戏目前流于民间职业剧团仅有的几场演出;诸暨乱弹已销声匿迹,几乎失传。
二是个别剧团扶持政策不力,面临萎缩。新昌调腔剧团2012年改革后核定差额事业编制为30人,社会化用工35人,因调腔属于少数稀有剧种,受众面仅限于新昌区域,平均每年下乡商业演出不足50场,剧团发展困难,演职员收入偏低,而根据该县文化体制改革要求,至2016将对该团完全实行与财政脱钩的自收自支发展政策,那么,新昌调腔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中国戏曲活化石,也就必将面临着自生自灭的命运。上虞越剧团因院团体制改革后成为上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剧目创作资金缺乏,后备人才进出机制冻结,导致近四年来没有创作新的剧目,在省市两级戏剧节中缺席,央视十一套宣传绍兴的戏曲专题节目《唱响绍兴》中空缺,日常大戏演出因角色缺乏而常常捉襟见肘,剧团发展萎缩现象十分明显。
三是戏曲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后备人才难以为继。尽管原绍兴县对绍兴小百花越剧艺术中心的扶持发展力度相对于周边县市已经十分优裕,但与杭州市对戏曲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相比,还是明显不足的,因此近年来,该团辛苦培养十年、二十多年的专业作曲、演员已流失多名。我市以及市属各县市区的人才政策相对于杭州以及萧山等地来说,明显偏弱,因此其余各团也相继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市戏曲界编剧、导演、灯光、舞美等专业人才稀缺,因我市在人才引进政策上与周边的杭州和宁波相比,力度明显不足,并且城市区位也无优势可言,所以一直收效甚徽;而如新昌调腔剧团新生代演员经过五年的辛苦培养,因涉及到编制等政策的限制,也面临着改行流失的现状。戏曲事业发展后继乏人的现象已日渐凸现。
四是演职员收入偏低,各项保障急待跟上。浙江绍剧团人均年收入为64384元,而专业技术职称在中级以上的职工占到60%以上;新昌调腔剧团在编演职员平均年核定收入为30600元,非在编演职员月工资仅为1200元。绍剧、调腔武戏偏多,演员伤残率高,但因为均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全市六个专业剧团仅绍兴小百花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急需完善。
面对我市戏曲事业发展中存在客观的问题,借鉴全省以及周边地市的成功经验,就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市戏曲艺术的发展,打造绍兴文化的金名片,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 属地管理,守土有责,保护发展本土优秀的戏曲资源
绍兴县近几年来对莲花落的保护发展,实施“莲花落二次创业”,推行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为发展和弘扬绍兴莲花落作了有效的尝试成功的经验值得各县市借鉴。我市的优秀传统戏曲资源基本列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明确了保护主体,各县(市、区)政府对列入本地的非遗项目的传统戏曲资源,不仅仅是将其列入非遗馆进行陈列展示,而应对其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传承、研究弘扬、扶持发展。特别是对鹦哥戏、诸暨乱弹、平湖调、调腔、宣卷、目连戏等日趋式微的戏曲资源更要抓紧时间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整理传承,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不至于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衰亡失传。
2、完善政策,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我市文艺院团的活力
要建立和完善我市戏曲发展的人才和财政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稳定本土专业人才的人心,将发展壮大本土戏曲事业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来抓。要全面、正确地领会国家对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剧团自生自灭,而是要促使其更好的发展。因此,随着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深入,必须研究和探索扶持文艺院团发展的财政基本保障机制,改革原有的人头包干机制,引进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的新的财政保障机制,大力鼓励和扶持剧目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全方位搭建展示推介平台。进一步深化改革剧团内部管理和现行的绩效考评机制,激发广大演职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力,在注重文化惠民的同时,鼓励和扶持剧团进入高层次的艺术殿堂展示绍兴戏曲的魅力。
3、结合旅游,开辟场馆,彰显戏曲艺术在全城游中的作用
绍兴丰富的戏曲资源没有固定的场地难以呈现,外地的游客来到绍兴感受不到绍兴戏曲文化的特有魅力而难以驻足,这始终是绍兴文化和旅游一对解不开的矛盾。 其症结所在是我市至今没有一个面向游客、长演不衰的一个固定的戏曲演艺场馆。建议市委市政府在重建水城、营造全城游的进程中,规划建设绍兴戏曲馆,引进全市戏曲专业院团进行驻场演出,使我市丰富的戏曲资源和优秀的经典剧目在全市游活动中彰显其应有作用,从而进一步展示绍兴文化的逛街魅力。
4、合力共推,探索新路,抓紧建立绍兴市戏曲发展促进会
省政协于2012年3月牵头成立了浙江省戏剧发展促进会,通过一年来的运行,已经成为保护、传承、繁荣浙江戏剧文化的重要力量。促进会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力量汇聚的优势,成为联系、团结、服务浙江戏剧界人士和戏剧爱好者的广阔平台,鼓励创造艺术精品,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进一步形成共推我省戏剧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根据省政协统一部署和我市戏曲事业发展实际,抓紧建立绍兴戏曲发展促进会,借助社会力量,建立戏曲发展基金,抢救保护我市濒危的戏曲资源,助推各专业院团出人出戏出精品,同时逐步借助这一平台,培养、整合民间的资源,从而进一步繁荣我市戏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