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晓波
绍兴政协成立伊始,我就到机关工作了。
说来也是一种偶然。1985 年 2 月,我从市轻工业总公司团委书记岗位上转岗,组织拟安排我到下属某厂任职。当时初为人母,眼里心里全是儿子,担心哺乳期在企业工作会影响劳动纪律。机缘巧合,政协成立才一年多正缺人,我就从青年工作行列一下跨入了“老年”工作行列。这一呆,就是28年。期间,每一次换届之际,都是自己产生交流换岗念头之时,但最后还是留在了政协。就这样,从科员一路走到了现在的岗位。
回望 28 年,人生的青年、壮年、中年都已逝去。可以预见的是,终老一生,我都将是政协人了。值此绍兴政协成立 30 周年之际,很有些话想说说,故而落座于键盘前。
良师无数胜万书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在政协,我遇到了很多学高身正的好老师。在中国这个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内,聚集了一批杰出的人士。虽然 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社会背景,但却有着相同的高风亮节,令人起 敬。他们的博学儒雅、睿智豁达、谦和诚朴,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 大影响,并时常左右着我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待人处事的方式。这其中,有刚直宽厚的冯亦摩老师,有善谏诤言的陈景甫主委,有豪爽大气的楼季牧会长,有温文尔雅的甘稼泥先生,有高瞻远瞩、长袖善舞的王尊贤主席,有谦 和隐忍、严于律己的戴本妥主席……
韶华易逝,光阴荏苒;斯人已逝,言犹在耳。这些年,无论是在工作上还 是在生活中遇到迷茫、困惑,我常常会想起这些可敬可亲的师长,忆起他们 的言传身教,冥冥中仿佛仍在与这些老师对话交流,细细地读着他们丰润的 内心世界,心中就会觉得渐渐地宁静与干净、敞亮与坦然。大教无痕!
“片言之赐,皆我师也。”——深深感恩政协前辈们给我的濡养!
一枝一叶总关情
有人说政协是“坐而论道”的,其实不然。如好雨润物,入夜无声,我们 每个委员早在悄悄地“起而践行”了!
我所在的中共界有十几位委员,全都是正局以上的领导干部。2013 年 春节前,在召集人发起下,我们自发捐钱为 5 位贫困的残疾人送去了护理 床,并进房入室帮助安装。“我想为儿子买这样一张床,在笔记本上已经写了三、四年,今天终于有了。”——家住市区秀水苑的郑大姐拉着我们的手 流着泪说。闻听此言,我们不禁也泪湿眼眶。回程途中,来自部队的一位常 委动情地说:“这样捐钱,值!”
难忘 2009 年的冬日,我第一次踏进聋哑学校。我和社法委的委员们
带去了 10 台液晶电脑和 132 箱牛奶——因为那里生活着 132 位聋哑孩子。
看到这些孩子,我想到了 2005 年春晚由 21 位聋哑艺人演绎的《千手观音》。 那固然美丽,但离我甚远。在市区金斗桥边的这方校园内,我同样看到了聋 哑孩子对美的渴望:他们用身体紧贴地板来感受鼓点的震动,来感悟音乐的 律动;他们用小手将宿舍里的洗漱用品和被褥摆放得如军营般整整齐齐;他 们的作文本中、心语墙上放飞着种种缤纷的梦想……此时无声胜有声!那 情那景,深深撩动了我心底柔软的母爱。此后,我每年都会与爱心委员去学 校看望孩子,送书籍、送善款、送就业岗位,还把孩子们要求改善学习生活环 境的渴望通过社情民意传递给政府。每当在操场上玩耍的孩子们一眼就认 出了我,并且手舞足蹈地向我问好时,那心中的快意无法言表。我决意一直“践行”下去。而且,爱心更宽,脚步更阔:育才小学的书包,孤儿院的联欢, 社会福利院的义工,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慰问……年年都留下了我们社法委 爱心委员的身影。
如果说,作为一名政协领导干部有“权”的话,那我就要把这权用在更 多地关爱弱势群体上。
开放之风扑面来
政协是一个广开言路的场所,我感到这种开放之风愈来愈浓厚。
2003 年起举办的政协资政会,在我脑海中是很有创新意义的一件事。 时任秘书长的我,带领办公室团队,具体策划了第一次资政会。在国际大酒 店北海苑内,热烈踊跃的场面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建功中学的一位女校长, 拿到话筒连发五问,凌厉气势让人难忘。会后我打趣她破了一人一问的规 矩,她笑对 :“举了七、八次手才抢到的话筒,哪能轻易放手呢?”
清代赵翼有诗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增新。”走过了十年的 资政会,其形式已不再新颖,但政协委员更加善于坦陈直言,部门领导更加 敢于直面问题。在我主持的一次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资政会上,有个问答 来回只有 90 秒钟,却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赢得满场真心的掌声。
每次资政会都徜徉着浓郁的民主氛围,场上总缭绕着鲜活的乐音。记 得有一次,一位局长答题稍有超时,我的手机就振动起来,原来有委员向作 为主持人的我抗议,应该打断他冗长的外交辞令。还有一次,新加坡留学博士黄委员拿到话筒就说:“我不站着发言了,因为你们领导也是坐着的,我们 应该面对面平等交流。”
凡此种种,我深切感受到委员们敢谏真言的风格,深切感受到我们的时 代正在走向开放、民主和包容。
拟把关爱付话筒
多年来,外来建设者为绍兴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源动力。如何为他们搭建尊重和交流的平台,这是政协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
孙锋华来自河南,是绍兴县小轩窗家纺有限公司的车间组长,是我们 在基层调研座谈时认识的。当时正值 2008 年金融危机,企业艰难,企业家 信心指数大跌,他直率的一句话令在场的所有人振聋发聩:“我们都有信心, 你们为啥没有?”他说来绍已经 9 年了,妻儿都已过来,想在绍兴创业发展。 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听到了他对绍兴、对企业的感情,对工作、对生活的憧 憬。那年两会期间,政协“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专题议政会正好由我主持, 我们就把他请到了现场。按规定,每人发言限时 5 分钟。但孙师傅是第一 次来到这个“大雅之堂”的,所以我事先已关照工作人员适当照顾。可他讲 了 8 分钟还意犹未尽,我不得不示意工作人员打铃提醒。我的举动被当时 来听取意见的市委主要领导制止了:“让他说、让他说,这样的机会很难得。” 结果他讲了 13 分钟,最后一句真诚朴素的“我们也宁愿减少点收入,只要企 业好我们就好”,让领导和企业家们感动不已,全场百多号人用热烈掌声对 他表示了感谢和敬意——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啊!
一路走来,政协经常把话筒递到为我们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外来建设 者手中。在市区城南街道从事发艺工作的四川人杨力,就曾来到我们会议 中心的龙山厅,讲述过自己想成为新绍兴人的种种烦心事;在“加强流动人 口服务与管理”课题调研的 2 个多月中,课题组成员频繁进企业、下车间、到 宿舍,聆听外来建设者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在我们心中是份量最重的,他们 理应拥有自己的话筒。
东西南北终无间
我刚进机关不久,政协就成立了民族宗教联谊组。这是一个特殊的大 家族,几十个人不算多,但构成丰富。它以政协民宗界委员为主,又吸纳了 市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部分成员和多个少数民族成员。
1986 年,我成为这个大家族的第一任工作人员。二十几年过去了,其中 的点点滴滴、桩桩件件,犹如昨天。
最有意思的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联欢会。那年的中秋节下午,金风送爽,阳光和煦。在市区城西的市政协联谊会馆六楼多功能厅内,藏族姑娘跳起 了“巴扎嗨”,纳西族姐妹展示了东巴文化;难能可贵的是,佛教的《大悲咒》、 基督教的《赞美诗》、天主教的《圣歌》,交替在政协大厅响起。这歌声已超 越了各自的宗教意义,它是理解、包容的象征,它是团结、和谐的象征。感慨 之余,我曾写过一首涂鸦之作:“桂香秋爽月满圆,新朋老友聚欢颜。择道同 归心常暖,有神无神皆良善。壮回苗满彝蒙汉,东西南北终无间。惠雨恩波 泽仁风,尧天舜日久福安。”
蛇年春节前,我与联谊组的成员一起步入了市区著名的炉峰禅寺,在延 寿堂参加一个特别的活动——炉峰禅寺的法师们结对助困少数民族家庭。 8 名受助的困难家庭,有壮族、回族、苗族、纳西族。他们接受的不仅是慰问 金、书籍和年货,他们更接受到了在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和谐大家庭中的温暖。
我时常想,一个“和”字,与政协的两大工作主题“团结、民主”是紧密 相联的。“团结、民主”是中华文化“和”的最好诠释,也是当今社会实现“和” 的重要基石。没有团结,我们就会如散沙一盘;而没有民主,我们就会如死 水一潭。我深为政协旗帜上闪耀着“团结民主”的荣光而骄傲。
何其幸也,我是政协人!
作者:绍兴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