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纵横
古城的船
发布时间:2011-07-12 来源:市政协办浏览次数:字体:【

 

陈惟于 

古代的绍兴,原是一片沼泽之地。2500年前,越王句践纳范蠡之策,从会稽山区的丘陵地带迁此四达之地筑起都城。由小城而大城,并设水门与城外河湖相通,同时又开挖了紧傍城廓的山阴古水道。从此,越人“山行而水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以后,随着浙东运河的贯通和鉴湖的变迁,绍兴逐渐成为江南著名的水乡和水城。

唐宋以后,绍兴水城的格局更趋完善。10座城门中有7座是水城门,均通舟楫,一个城市竟有这么多的水城门,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据清康熙《绍兴府志》载:“郡城中河道错若绘画,自通衢至委巷,无不有水环之”。清光绪年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载明,当时城内共有河道33条,总长度在100华里以上。这许多河道以贯穿南北的府河为中心,左右排列,相互贯通,真是四通八达,密如蛛网。府河以东有罗门河、投醪河、南街河、都昌坊河、咸欢河、缪家桥河、鱼化桥河、东街河、广宁桥河、萧山街河;府河以西有和畅堂河、狮子街河、前观巷河、后观巷河、酒务桥河、水澄巷河、新河、上大路河等,还有南北向的环山河、长桥河、八字桥河、纺车桥河、会源桥河等等、形成了“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景观。所有河道都相连相通,大小船只往来其间,一派舟运繁忙的景象,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始终没有改变。

在水乡水城,舟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正如周作人写于1926年的《乌篷船》一文中所说的:“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时总坐人力车、电车或者汽车,但在我的家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的都是船。”本文所记述的古城的船,是指笔者于五六十年前亲见亲历的情形。至于历史上曾有过很大名气的越国时期的戈船、汉代的楼船、唐代的苍舶和越舲等等,那就不是本文叙述的范围了。

一、载客之船

1、埠船——绍兴是一个水城,城的四周全是水乡,“千村有楫,百里无波”。水乡的每个较大的村镇几乎都有埠船通往城里;即使是南部山区的人也必须步行至平水、上灶、漓渚、娄宫、富盛等埠头后,改乘埠船前来城里,埠船成了绍兴城乡之间主要的载客工具。埠船有白篷与乌篷两种,两者的区别是白篷用较粗的竹篾编制而成,方格大而疏;乌篷则用匀细的竹丝竹簧紧密编成,没有方格,篷上还涂以黑油。埠船的大小与“三道头”相似略小,船头较尖,船身轻活,长约二至三丈,每船可载客二三十人。朝出晚归,每天清晨从村镇出发,午前驶抵绍城,午后悠然返回。乘客特多的柯桥、道墟等乡镇则一天往返四次,称“四埭头"。埠船抵城后,一部分停靠在偏门外,西廓门外、五云门外、昌安门外的河边街旁。但多数埠船为了方便乘客,驶进城河停靠在水澄巷、江桥河沿、保佑桥河沿、长桥河沿一带。每只埠船都有固定的河埠和熟悉的“船头脑”,极易寻找。船的尾部都有一个倒挂的船舵,舵扇上写着“XX至XX”等字样,下边的小字则写列沿途所经村名。中午时分,埠船进城,这一带的河上,埠船密密麻麻,人声嘈杂,热闹非凡。

2、夜航船——夜航船又名航船。一般都是船身较大的白篷船,专用于长途客运,主要航线有绍城至西兴,绍城至曹娥。船上有上下两层,用船板隔开,下层载货,上层乘客。停靠地点多在西廓门外、下大路、小江桥河沿及府桥等处。傍晚开船,次晨到达钱塘江边的西兴。船上可租用棉被,睡铺每人银币4角,坐铺每人2角,收费低廉。上个世纪20年代,萧绍公路已经开通,浙东运河上有了汽轮,不少旅客为了节省几角钱,又可利用“夜头功夫”,仍然乐意去乘坐夜航船。坐航船的时间很长,乘客又多,乘客中大多是见多识广、饱经风霜世故的出门人而很少老弱妇孺,因此,坐在船中,谈天说地,互道见闻,别有一番情趣。明末散文大师张岱撰写的那本叙述城乡风貌、民俗风情的名作《夜航船》,实渊源于此。近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也写过一篇《航船中的文明》,足见夜航船自有其魅力。

3、乌篷大船——这里说的乌篷大船,是指“三明瓦”、“四明瓦”以上的大型乌篷船。船主多是昌安门外松陵村人,他们以造船租船为业,称为“船户”。乌篷大船的用途十分广泛,中产以上人家凡遇婚丧大事都要前去租用。租费以日计算,每天约银元2元左右,外加船工的茶钱小费。每逢清明上坟时节,城中的大户人家一次要租用好几只乌篷大船,有男船、女船、厨师船、鼓手船等。这时的城内河道上,几乎全被乌篷大船塞得满满的,首尾相接,黑鸦鸦的一片,蔚为大观。此外,城里的中小学校也常租用乌篷大船去吼山、东湖等地春游。笔者童年时曾乘坐过几次,一路笑声,一路歌声,其乐无穷,至今印象深刻。

4、乌篷小船——又称“脚划船”,或称小船,实际上是一种微型乌篷船。船身甚小,只容3-4人,船头用“扳桨”,船尾用“躅桨”,舟行快速,真如“往若飘风,去则难从”。乌篷小船的用途也很广泛,诸如短途出游、出门求学、姑奶奶回娘家、新舅爷上门等无不乐意雇用。乌篷小船的造价较低,数量众多,遍布于古城内外,可以随叫随到,十分方便。尤其是接送病人非它莫属,那时没有急救车和担架,让病人躺在船上去求诊是最安全的。当年,府桥边的何廉臣、傅再扬、徐仙槎、钱氏妇科等名医住宅的后门河埠旁,经常停满一排乌篷小船,这在其他城市也是不多见的。坐乌篷小船出游,一叶扁舟,如坐水上,左顾右盼,览赏山水,此中韵味,绝不亚于乌篷大船。时至今日城乡之间主要交通工具已由大小汽车所取代,乌篷大船早已淡出历史舞台。唯有乌篷小船一枝独秀,依然活跃在大江小河上。“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已成为山阴道上最佳丽的风景之一,它独具的文化魅力以及折射出来的水乡风情,深深地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

5、乌篷画舫——这是乌篷船中最华丽的一种。它的船形及大小,与“四明瓦”并无二致,但无论从造船所用之材质,船首船旁的彩绘、舱内的油漆与摆设等则远远胜之。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八字桥河沿张天汉家的“烟波画舫”。这艘画舫美轮美奂,专用于雅集之需。每逢春秋佳日,张氏邀请一批文人雅士齐集船上,缓缓驶向鉴湖耶溪,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在船上诗酒唱和,写联作画,引以为乐。1916年秋,孙中山先生莅绍时,绍兴县宋知事特向张氏商借此船,三天之内,孙中山先生乘坐烟波画舫,先后航程达百里,至今传为佳话。其他如下大路许家、南街慧圃姚家也各有画舫一只。绍兴城里虽不乏富商巨户,但自备画舫者不多,盖因门前河道过于狭小,又无船坞可资停泊也。私家自备画舫的事,虽已成为陈迹,如今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柯岩风景区已于前年精心仿制了一艘“烟波画舫",让广大游客共同领略“乘画舫,赏鉴湖”的雅趣,颇得游客的赞许。

二、载货之船

1、袒船——绍兴城内河道纵横,河上架满各式桥梁,市民临水而居,商铺作坊沿河开设。在这“水中城,城中水”的地理环境下,只能靠舟船解决运输问题。袒船亦称“檀船”,是货船中的老大,船身宽大,头尾扁平,专司装运石板、石料、砖瓦、石灰、竹木等笨重物资。装卸完毕,随即离去,很少见到空船占着河道的情形,这也是水乡船工的一种职业道德。袒船因船身横阔,只能行驶在几条较为宽广的而又繁忙的河道上,小港小河上难觅其踪影。

2、白篷大船——又称“灰塔猫”,其船形构造与夜航船相同,它是货运中的主力军。凡外地运入的大宗百货布匹、南北果品、粮食、食盐以及本地外运的锡箔、老酒、酱品等无不仰仗于它。船板厚实,船上有篷,可免货物受潮受损。因其船形平稳,运价低廉,始终占有水上运输的重要一席。不过到了后来,大部分的白篷大船改造成为汽轮的拖驳,这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3、放纸船——即箔铺专用于下乡放送原料的船只,是古城绍兴所特有的。绍兴城内原有箔铺四五百家,制造锡箔过程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褙纸,即将薄薄的锡页逐张褙在纸花上,这道工序主要依靠四乡的农妇来完成,称她们为“褙纸娘们”。农忙季节,她们无暇来城,而箔铺正值购销旺季,为了及时赶制,多数箔铺雇用“小梭飞”乌篷船一只,随带锡页和纸花,下乡上门,逐一分发。几十只“梭飞船”进出城门,往来于途,它那快速的摇橹动作,显示了“梭飞船"的别具一格。

  4、纸花船——众多箔铺每日需用大批的鹿鸣纸用来裁切成纸花。这种鹿鸣纸产自南部山区,数量众多,体积甚大。从平水、南池等埠头装船来城,鱼贯而行,络绎不绝,尤以南门、偏门为最多。因箔铺往往与居民杂在一起,位于河边,因而纸花船多是午后进城,避免了河道上的拥挤。

三、农用船只

1、 换料船——绍兴是个鱼米之乡,盛产稻谷,四郊农民精耕细作之余,每年所需之大量肥料,一半仰给于城市。绍兴人称人粪为“料”,是一种肥效很高的优质有机肥。十万人口的古城,几乎家家都备有“料缸”或“料池”,每月售料之钱,约可弥补数天的燃料费用。农闲之时,数以百计的换料船驶入城中,肩挑料担,穿街走巷,挨户收购。这种船都是农用的出畈船,船身不大,可驶进大小河道,就近停靠。另有一种“埃糟船”免费收集各家各户的垃圾,其中绝大部分是菜叶、果皮、鱼鳞等有机质肥料,肥效亦高,深为农民所喜爱,最可敬的是,农民在挑完垃圾之后还主动给大大小小的垃圾堆打扫干净。这两种船均停在河边,不免散发阵阵臭气,但即使是临时占用了居民的河埠,一般也予以默许。因为人们都懂得:“料”与垃圾施入田中,会变成黄橙橙的稻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互争吵的情况是很少看到的。说实在的,在环保设施一片空白的当年,要是没有这两种船,那古城的卫生状况就很难想象了。

2、 换灰船——古城的所有住户、商铺和作坊,都以稻草、叶柴、塘柴作为燃料,每天的草灰、柴灰的数量十分可观,尤以草灰为最多。草灰富含钾肥,是棉麻蔬菜等作物的优质肥料。斗门、安昌等地的农民常年来城换灰。因路途较远,船身又大,通常都在城内过夜。他们用草纸换草灰,不用其他钱物。草灰的重量很轻,为了多装,两旁的船舷都用木板拦住,可以堆得很高很高,还必须用竹枝扫帚不断洒水,以免被风吹散。一般选择在风平浪静之时,才缓缓驶回农村。

3、草船和柴船——城中居民每天所需的稻草、麦杆、叶柴等燃料,完全仰给于四乡。农民将稻草装满船上,堆得高高的,船尾的人只能看到船头人的头影,两边船舷上也不能再走人。进入城河后,小心翼翼,一路驶来,要多加吆喝,以免碰撞。但这批草船柴船却成了燃料的直接供应者,给城市居民带来极大的方便,解决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第一件大事。

4、水船——即载运清水的船。古城虽多河道,这河中之水只能供居民淘米、洗菜、洗衣之用,饮用水则取自井水和屋檐上流下来的“天落水”。但仍有不少商铺和住户要买水吃,水船因此应运而生,郊区农民和部分城市贫民常以此引为副业。他们把船肚洗得干干净净,摇至青甸湖、钟堰头、兰荡等处,装满湖心清水后驶入城中,每担清水约可换铜板十枚左右,暑天旱季生意最好,但一直要挑到住户的灶间,将水倒入缸中后方能取钱,真是够辛苦的了。城中有众多酱园,还有不少酒坊,他们都需用大量的鉴湖水,必须自备水船,时时往返,这也是城中水船较多的原因之一。

   此外,古城的河道上甚多鱼船往来。最有趣的是鸬鹚船,春秋两季,连日大雨后河水暴涨,四郊河湖中的各种鱼类顺着水流涌向城中觅食嬉游。这时,一批又一批的渔民驱赶鸬鹚前来城河捕捉,往往收获颇丰。这情景最能吸引孩子们齐来观看,一片嬉笑之声响彻两岸,仿佛在分享捕鱼的快乐。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每天午后往返于水巷小河的“鱼虾船”,城外则水牌等地的渔民,当天用游丝、弹吊、虾罾、蟹簖等方法捕捉来的鱼虾,不上鱼市,迳驶入城,沿河喊卖。日以为常。居民们一听到“鱼哟、虾哟”的声音,拿起竹篮站立河边,鱼虾船可随叫随停,满船鲜蹦乱跳、价廉物美的鱼虾任你挑选。足不出户即可鱼虾上桌,堪称是水城居民独有的一种生活享受。至今,每当人们忆起这形形色色的各类船只时,最令人难忘的该是这种“鱼哟,虾哟”的鱼虾船吧!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