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信恩
这些年来,随着本地社科事业的迅速发展,以越文化命名的研究机构和学术丛书越来越多。越文化成为绍兴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越文化研究成为绍兴历史文化研究的简称,越文化专家成为某些人的特有称呼。但对于越文化的来龙去脉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对越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以至于在使用中出现一些混乱,把不属于越文化范畴的文章也作为越文化研究的论文发表在专刊上。笔者认为越文化属于绍兴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但决不能滥用,须对其内涵与外延作出合乎历史与现实的界定,并把越文化与越国文化,越文化与越地文化,越文化与越民族文化,越文化与百越文化,越文化与吴文化,越文化与绍兴传统文化,以及越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区别清楚。由于上述7对关系所涉及的学术门类较多,内容较广,限于文章篇幅和作者水平,对这些题目只能亮出观点,点到为止。盼能抛砖引玉,引起专家的关注与更正,把绍兴的越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越文化与越国文化
顾名思义,越国文化显然指越国的文化。这里的文化自然是指大文化,即包含了越国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的方方面面。包括越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社会风俗和对外交流等等。例如由绍兴老一辈文史工作者方杰先生主编的《越国文化》就囊括了上述诸方面的内容。《绍兴县志》主编傅振照先生所著的《绍兴史纲》越国部分也是以历史文化为主线,旁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
从概念的角度而言,越国文化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有特定的时间限度与空间(地域)限度。越国作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其存在的时间有多长(若从公元前2079年无余封越算起,到公元前222年,秦派大将王翦攻下江南,降百越之君,越亡止,越国存在时间长达1857年)越国的文化就有多长。而越国的疆域虽可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但其中心区域(不含势力范围)始终在今绍兴一带。而“越文化”却是一个泛概念,其文化的内容虽然大体上可与越国文化相等同,其外延却比越国文化大得多,可泛指越人的一切活动及其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的总和。越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既是源,也是流,对其的研究自然不应局限在越文化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层面上。但勿庸置疑,越国文化应是越文化的精华与核心,研究越文化必须首先研究好越国文化。
越文化与越地文化
越地是指越民族活动的区域范围,既是一个自然环境,也是一个历史人文环境。越地文化的范围超出越国文化的范围,但又比越文化的范畴来得窄。它涵盖了于越先民所在的中心区域和活动区域。前者包括今河姆渡文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所代表的所有文化,后者则包括今嘉兴马家滨文化、上海青浦崧泽遗址、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宁波八字桥遗址和舟山群岛的唐家墩遗址所代表的史前文明。但把越地文化的外延扩大到整个江南也是不适当的。从本质上说,越地指古越王所直接管辖的地区。以前史学界有大越、外越和内越之说,靠近北部,发展水平较高并至迟在商周时代已建立国家的今江浙一带称“大越”,靠近南方的东瓯、闽越、南越等东南大陆沿海地区称“内越”,而海上则称为“外越”。“三越”之间虽有内在联系,但毕竟存在区域性差异,尤其体现在社会风俗上,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何况越地的范围远不止百里。
越文化与越民族文化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必须有一个文化的主要来源,在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有一个主要传承延续的主流。古越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元。是上古时期我国民族集团的基本格局中华夏、东夷、南蛮三大集团之一。古越民族文化的形成,按其历史的不同时期有着许多的渊源变化,但都属植根于本身主源——土著文化之上,吸取了相邻文化而逐步形成的多源文化。
古越文化的民族主体之一是于越,他们是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创造者,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强大的越国,将长江下游的诸支系古越民族及其文化兼容并蓄,成为雄居中华大地的南方古文明的杰出代表。所谓越民族文化,是指从青铜器时代所产生的原始越民族及其先民——新石器时代文化创造者到古越民族在历史上消亡这一时期体现其民族特征的越文化概况。
越民族文化是区域性很强的文化,而越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它既包括史前时期,也包括历史时期,乃至现代。其区域范围的中心地域在今绍兴一带,但也辐射到外地乃至海外。
越文化与百越文化
“百越”一名首见于战国晚期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恃君》,其文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师古注引臣瓒言:“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代会稽,包括了吴地的江苏,现治越史者大都认为百越分布在江苏沿海东南到华南地区,直至今越南北部,其分布范围比越国要大得多。古越是古越,百越是百越,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据说百越包括的民族多达30余个,有些族称今已消失,这一现象反映了南方民族中同样存在着民族融合与同化的情况。
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在百越各族出现以前,已有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出现,百越先民已创造出丰富的文化。正如于越不同于闽越民族与滇越民族一样,越文化也不同于岭南文化与石峡文化。
越文化与吴文化
文化区不同于行政区,行政区的边界是一条线,而文化区的边界是一条带。行政区是人为划定的,具有不稳定性。文化区是地理环境与历史原因造成的,相对比较稳定。
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越文化既不同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也不同于长江中上游的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吴与越相似的自然条件和文化渊源,产生了相似的文化。但两者毕竟是有区别的。越文化早于吴文化,百越文化其实也包含了吴文化。吴人与周的关系甚密,故在接受外来文化上比越人显得开放与活跃,而越地相对偏僻,与中原的联系不如吴,受中原文化的冲击也较少。越曾是吴国的属国,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环境,不得不将自己封闭起来, 故而形成一种较强的封闭性,以致使吴越文化之间产生出文野之别。
当初的越国不理会中原礼制,保留着较多的原始的野性,没有明显的男尊女卑和男女大防的规矩。
与吴文化相比,越文化更多地保留了古老、淳朴、豪放,带有一些野性的文化特征。
越国人不理会中原礼乐而善“野音”,唱“野”歌,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善歌善乐。这些歌的特点是质朴无华,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且多为即兴之作。绍兴306号墓出土的铜模型中有击鼓、弹弦、吹奏的形象,反映出吴越在音乐上的不同风格,也说明吴越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程度上的差异。
今日的绍剧在唱腔和风格上仍保留粗犷豪迈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越先民的遗风。
越文化与绍兴的传统文化
越文化无疑是绍兴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核心。狭义的越文化就是绍兴的古代文化,是绍兴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也是绍兴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基因。越文化是绍兴历史文化的制高点,越文化遗存及对周边地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使越文化跨越了时代的限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但绍兴的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绝不仅仅局限在越文化这一层面上。不论是名人文化、物产文化还是山水文化,都大大超出了越文化的外延。以名人文化为例,若以历史时期划分,先秦有谋士文化,魏晋有隐士文化,明代有才子文化,清代有师爷文化,现代则有革命(志士)文化等等,都不是越文化所包含得了的,而物产文化中琳琅满目的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之类,其源头都与越文化有关,但又都大大发展和超越了越文化。
越文化与华夏(中华)文化
传统史观认为:黄河(中游)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夏代建立国家,进入文明时代。
考古实践证明:中华文化的起源是多元化的,中国出现国家,进入文明时代也早于夏代。
古代中国分为四大族:华夏、东夷、海岱、百越,每一部族集团的先进部族首先出现国家,进入文明时代。
考古发掘证明:于越及其先民首先建立国家,最早进入文明时代。
以于越部族为中心的越族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包括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玉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和青铜器时代的越国文化,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发掘证明:古越族地区是中国悠久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良渚文化的发掘证明:距今5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政权,产生了为这种政权服务的意识形态。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代,终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古代文明。越族的独特贡献主要在于:水稻栽培、丝绸、漆器、制玉、青瓷等方面。中国古代文明以玉文化为核心,以丝绸、瓷器著称,不得不归功于越族的创造。
秦统一中国后,越文化与秦、晋、齐、鲁、楚、燕诸文化逐渐融合为一,通称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国文明的核心,而越文化在特定区域的影响与魅力依然存在。
在区分了越文化与上述几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之后,越文化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已逐渐清楚。简而言之,所谓越文化,是指以越国文化为核心的一种特定的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上可以追溯到于越先民所创造的史前文明,下可以延伸到历朝历代相传延续下来的古越民族的思想观念、物质文化和社会风俗,但越文化的范围是有限制的,不能任意扩大,与其他文化等同或混淆起来,否则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越文化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